第三十八章 燕王府(第1/1 頁)
Xxx 燕京。 燕王府。 明代早期燕王府比後世的北京紫禁城小多了。 燕京原本就是上一個大一統王朝——元朝的都城,即元大都。 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改稱北平。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在北平設立燕王府,俗謂燕京。 在原時空歷史上,燕王朱棣以靖難清君側名義起兵,奪了他侄兒建文皇帝的皇位。 永樂年間,朱棣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這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直至今日中國的首都仍在北京。 但目前這個異時空,當年燕王出師未捷身先死。 明朝沒有從南京遷都北京。燕王府仍不是後世向南邊遷移擴建成的紫禁城。 按照明朝的規定,親王府的周長是三里三百零九步五分。城高二丈九尺,下寬六丈,上寬二丈。另一種規定是,東西闊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長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折算後差不多是33萬平方米(南京故宮是101.25萬平方米,北京故宮是72萬平方米),將近有500畝。 其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金碧輝煌,四周同樣圍繞高大的城垣和四個城門,城樓上覆以青色琉璃瓦,大門飾以丹漆金塗銅釘,儼然是皇都南京應天府紫禁城的縮影。王府四城的正門,南曰端禮,北曰廣智,東曰體仁,西曰遵義。 進入城中有基高六尺九寸三組正殿,依次是承運殿、圜殿和存心殿。朱元璋反覆告誡親王們能睹名思義,承擔起藩屏帝室的任務。前殿承運殿最高大,闊達七間,是整個王府建築的主體,緊接著是圜殿和存心殿。整個格局與紫禁城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相同(明代三大殿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年間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朝改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親王舉行慶典和行使權力的場所。所有宮殿都是窠拱攢頂,中畫蟠螭,飾以金邊,畫八吉祥花。殿中的座位用紅漆金蟠螭,掛帳用紅銷金蟠螭,座後壁則用畫蟠螭彩雲。 正門、前後殿、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殿門廡及城門樓皆覆以青色琉璃瓦。親王宮得飾硃紅、大青、綠,其他居室只飾丹碧。 承運殿兩廡為是左右二殿。自存心、承運,週迴兩廡至承運門,為屋百三十八間。殿後為前、中、後三宮,各九間。宮門兩廂等室九十九間。凡為宮殿室屋八百間有奇。廊房飾以青黛。此外還有頂門樓、庭、廂、廚、庫、米倉等共數十間。社稷、山川壇位於王城內的西南,宗廟位於東南,位置與南京紫禁城相同。 這時的燕王府,是在前元朝的大內正殿,和前元朝的西內興聖宮。其實便在後世的紫禁城大殿同樣位置。 此時燕王府正殿內。 當代燕王朱由檢端坐在紅漆金蟠螭座位上,正與一眾文武大臣開會。 這位可能是後世的大明末代皇帝崇禎帝,如今只是親王的朱由檢,心情十分的沮喪不安。 為數達十萬的北元大軍從喜峰口突入長城,直攻燕京。 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左都督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遼東總兵王廷臣、吳三桂七位總兵先後率軍各1萬餘入援抵抗。 結果各總兵紛紛戰敗,或死或逃。 原時空歷史上,本該死於松錦之戰的曹變蛟,因本時空沒有松錦之戰,結果此役中率領孤軍猛衝敵陣,身陷重圍戰死。 楊國柱陷敵軍埋伏,中箭身亡。 王樸、唐通、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幾位總兵戰敗逃脫。 現在這班敗將,正齊聚殿上。 「十萬韃子軍圍城。孤王每日站在城頭,眼看著韃子驅趕虐殺凌辱我漢家子民……」燕王說著哽咽:「孤王看了心疼,心中極度不安,恨不能如先祖騎馬執戈出城殺敵。但我卻……孤的心情,諸位知道麼?!」 「難道我天朝眾多武將,便沒有一位敢言戰出城與北虜野戰的?」 此時諸將一言不發,盡皆望向一位頜下養著黑色長鬚的中年緋袍官員。 「王爺,北元軍勢大,敵眾我軍寡,實宜守堅城以待援。」說話者正是這位身穿一身正二品大紅官服,佩犀角腰帶的薊遼總督洪承疇。 「據朝廷飛鴿傳書,順王已派異人?帶神器破軍,率精銳大軍北上,不日必可趕到,破敵於燕京城下。 而且登萊與南面江北三鎮、荊襄等幾路大軍亦已北上途中,到時我軍亦有近十萬之眾,依託堅城,必可逐走北虜。」 「若是援軍未至,北韃發動攻城,卻又如何?」燕王:「韃子已擄掠不下十數萬人口,若是韃子驅趕民眾攻城……」 蒙古軍當年攻宋,常以百姓作攻城炮灰,消耗守城軍軍械箭支士氣。西征時甚至常以疫病死者屍體投擲入城,人為製造瘟疫,殘忍做法令人聞風色變。 還好自明朝北逐蒙古人後,殘存的北元朝廷已經甚少採用此法攻城。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