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3/4 頁)
位上的一隻仿明萬曆的青花碗,眼角餘光,卻依舊落在那隻宣德爐上,心底也在評估,究竟系統所鑑定的珍貴文物,是不是這隻宣德爐。
反正,絕對不可能是他手裡的這隻青花碗。
這青花發sè比較糟糕,倒不是那種模糊不清的,而是特別清楚的,一眼就看得出來,這隻青花碗所用的材料,並不是萬曆時候的回青料,而是加入了現代材料的仿品。
至於那隻宣德爐,周夏敢肯定,並不是宣德三年的真品宣德爐,即便現在仍舊沒有宣德爐的標準器,但周夏思量著,要真品宣德爐表現是這樣的話,那也不值得人們如此為之痴狂了。
眼瞧著那眼鏡男面露欣喜,感覺很是喜歡的樣子,周夏也知道,他必須做點事情,要不然,這宣德爐恐怕就要歸他了。
在這之前,周夏還是想做下鑑定。
根據目鑑,周夏覺得這隻宣德,最有可能是清仿的。
宣德爐橫空出世之後,市面上所流傳的宣德爐,十隻當中,就有九隻是仿品。在明代宣德後期的時候,真正的宣德爐就相當罕見,更別說後面的年代了。
當初監製宣德爐的工部侍郎吳邦佐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為了謀取私利,他召集原本鑄造過宣德爐的工匠,私下地按照當初的工藝,重新仿製宣德爐,並將之賣給民間,收刮財富。
這批仿製的宣德爐,也是所有仿品中,品質最高的。
如果這隻宣德爐,是這時候的,倒也有些價值。但要說是珍貴文物,還是太過勉強。
但周夏看著這隻宣德爐,怎麼看都不像的樣子,這品質,連吳邦佐仿製的宣德爐,都遠遠不如。
這年代,周夏最早也只看到清代。
清代的時候,仿製宣德爐的風cháo也是越刮越厲害,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有仿製宣德爐的歷史,品質也都各不相同。
周夏不想太浪費功夫,又想測試一下附著在他身上的,這考古鑑定系統的極限在哪裡。
就隔著一段距離,讓系統給那隻宣德爐做鑑定。
系統很快就給出結果來,“該作品創作於公元1842年。”
這也就證明,這隻宣德爐,是清代的仿品無誤。
剛巧,這個時候,那眼鏡男又將這隻宣德爐給翻了過來,周夏也就瞄到了爐底。
宣德年制。
他看這樣的落款,宣德爐是有這樣的落款和標識,但是,真品宣德爐,是宣德皇帝所親自下命鑄造的。絕對的官窯作品,那字跡,絕對要比這隻宣德爐上字,來得周正得多。這字怎麼說呢!
匠氣味道太濃,說筆力不濟也好,水平太差也罷!反正,不是真品就對了。
造型倒是沒什麼問題,既然是放宣德爐的,基本都會參照著最為權威的《宣德鼎彝圖錄》來做文章,裡面所列的宣德爐的117種樣式,那種古樸典雅的淳樸美,即便是仿品,也是要孜孜追求的。
除此之外,這隻宣德爐的銅質,從外在表現來看,就肯定不像風磨銅那樣,經過多重煉製。
那眼鏡男也像是有些宣德爐鑑定心得的。
他用手輕輕颳了刮宣德爐的表面,上面所展露出來的東西,並不是種流光四shè,光彩照人,從不同角度看,能感覺到各種金屬光澤的樣子。
這也是鑑定宣德爐相當重要的一點。
此外,外表的sè澤,宣德爐的重量,外面包漿的樣子,都會被列入考察宣德爐真假的重要因素之中。
周夏卻是不用去考慮那麼多的,他既然知道,這隻宣德爐創作於公元1842年。
公元1842年,清代道光22年。
是個屈辱的年代。
周夏第一時間想起來的,莫過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就是在這一年所爆發的。之後,戰敗的清zhèngfǔ還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揭開了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
確實是個重要的年份,但這個,似乎和這隻宣德爐,扯不上什麼特別大的關係。
周夏又繼續回想,在這1842年的期間,又有哪些事蹟和人物,是他暫時還沒想起來的。
資訊量實在太大,可能xìng也太多,周夏即便有系統的幫助,也根本鬧不明白。
“周師兄,在看什麼東西啊?”
周夏在這邊仔細地思量的時候,蘇曉茹看他沒有跟上隊伍,就回頭來找他。
“隨便看看!對了,小茹,考考你,你覺得這個攤位上,有沒有什麼值得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