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4/4 頁)
“前店後廠”的說法,香江作為前店負責接單;而珠三角作為後廠生產貨物。這種合作模式在很多珠三角製造業主看來很不公平。他們負責製造這個最苦最累的環節,但到最後還是作為貿易商的香江人佔據更多的利潤。一直以來,很多中小企業主都想改變這種“不公平”的格局,但直到二零零八年後這種格局才產生鬆動。
服裝製造行業的銷售渠道也是如此,羊城一直是全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全國各地的批發商習慣到羊城尋找貨源、批發貨物。在這種慣性下,一些粵省鄰近的製衣廠其貨物要走向全國,也必須要透過羊城服裝批發市場。
再比如說政府的行政服務。很多投資實業的商人最看重的就是這一點。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些中小企業群體較為發達的地區,當地政府相對而言視野和眼光更加開闊,往往更善長中小企業發展方面事務。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中小企業主在投資時相對更加安心。很多企業主到內陸投資,往往擔心當地政府隨時會“變臉”,比如說曾經許諾的優惠條件突然取消,比如說突然間多出來的某些行政收費等。
相對而言,沿海發達地區條件的確比內陸地區要好,但是,沿海地區的競爭優勢還是在不斷地慢慢地消失。
相對較高的房屋土地租金,越來越高的人工成本……勞動密集形產業在沿海地區的利潤變得越來越低。等到二零一四年時,已經有不少製衣企業向內陸遷移。所以,陳楚決定提前二三年時間,將第二間製衣廠佈局到內陸地區。
“楚哥,第二間製衣廠你準備開在哪裡呢?”馮希凡問了一個較為關心的問題。
“暫時還沒有確定,有可能在粵省之內,也有可能在粵省外。”陳楚笑一聲,道:“不過,離羊城的距離絕對不能超過四百公里。”
如果超過這個距離,計算到管理、物流運輸等各方面成本,陳楚覺得還是在羊城開設更加的划算。
“這一段時間,就由你負責廠裡的事務。”陳楚對馮希凡道。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陳楚得去實地考察,找到建立第二間製衣廠的合適地點。
陳楚要開設的這間製衣廠,在初期大約是二百人規模;等到合適時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