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火星上的鐵柵欄(第2/2 頁)
人類所知的仍舊是滄海一粟,並不足以用這些有限的知識建立起一個能夠說服大眾並能取得完整驗證的灰箱系統。更別說是一目瞭然的白箱宇宙體系了。
畢竟科技即便已經發展到星系殖民時代,李長明他們所能到達的最遠的距離,也不過是銀河系一小段旋臂的距離,更多的時候,人類的活動空間依舊停留在太陽系內部。在那之外,人類所能真正觸及的,其實不過是遙遠光年之外極其有限、斑駁陸離的光源。
有一句老話就叫做,所見並不一定是真相。用已有的規律去探測和分析未知的、遙遠空間發出的光,要讓這些資料結果成立的前提是,兩者的物理環境相似或者相同。可是偏偏,遙遠空間的物理環境、甚至大膽地說,它的物理規則會真的和我們一樣嗎?
在過去就有人曾經提出過這方面的質疑。無疑,將完全無法探測的宇宙深空環境視作和我們附近物理環境近似的穩定系統,實際上只是為了方便我們讓理論計算變得更加便利。直到我們瞭解到四維空間的存在,瞭解到維度變力的存在,這時候我們才明白過來,宇宙的每一處空間,都有著過去被我們誤以為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的非經典量“變力”,這個無法透過經典方式探測的系統,它透過“力”的改變就能輕易左右一個空間尺度內物理規則的變化,進而對這個空間內部的物理環境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簡單點來說,如果改變一個空間範圍內的變力引數,譬如讓銀河系和獵戶座兩個空間內的變力數值發生變化,使得他們不再近似,那麼銀河系的物理環境,比如光速等物理系數,就會與獵戶座空間內部的形成截然不同的對比。
而這樣的後果,就會讓空間產生割裂效應,進而讓能夠反映出真實宇宙的資料變得撲朔迷離。
所以,如果沒有實地去確認該宇宙空間內部的“變力系數”,僅從光源上得來的資訊,就極易被別的文明加以偽裝,得到錯誤的座標和資訊。這樣一來,星際探索能力越弱的文明,他就處於越盲目和不利的位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