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第1/2 頁)
“別以為這與你無關。各位在我的課上是不是感受過這種絕望呢?量子力學量力學?嗯,的確,人類大腦是為打獵泡妞而生的,不是為了理解‘波粒二象性’。還有更復雜、抽象、費解的科學理論,讓人類的認知走到盡頭。各位在接下來的人生裡會不斷體會到這種絕望感。但請你務必記住一條:認知的盡頭,不意味著科學的盡頭。宇宙就在那裡,與你無關,與人類的認知無關…….”
葉凌霄坐在教室第一排,認真記著筆記。
那時他剛滿二十一歲,在物理系讀大三,長相不醜也不帥,學業不好也不壞,生活不喜也不悲,談過一次無疾而終的戀愛,混過幾個無人問津的社團,做過幾個稀裡糊塗的科研專案,偶爾也自暴自棄式地灌幾瓶啤酒,打兩把遊戲。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沒有追求、不夠努力,事實上,他比周圍的同學更有追求、更努力,即便老師上課的PPT每一頁都看不懂,他還是要拼命翻能找到的一切資料,一遍又一遍地啃,一直啃到圖書館熄燈關門,啃到頭暈腦脹體力不支趴在桌上睡著為止。
說實話,這種努力曾經是有成效的,讓他在殘酷的高考中殺出重圍,考進清華。而且,他並不以這種努力為痛苦。對他而言,獲得新知識本身就是最大的快樂。真正令他痛苦的是,上天賜給他姐姐絕頂聰明的智商,卻只給他一顆庸人的腦袋。周圍的人都是大神,讓他每天都體會著老師所說的“人類認知的盡頭”。
“你又退課了啊?”
“還沒做完作業啊?”
“沒事,還能重修嘛。量子力學量力學,隨機過程隨機過……”
“你去選你姐的課唄,讓她給你調個分……”
“對於學業壓力比較大的本科生,我不建議提前參與科研……”
“這個科研專案對你來說可能過於有挑戰性,不如……”
這樣的話他聽了不知道多少次,已經習慣了,甚至還學會了自嘲。他漸漸接受了自己是個平凡人的事實。如果不是那天晚上的一個電話,他畢業後應該會按部就班地跟著導師讀碩士,然後去考教師證,到高中當個物理老師,平凡地度過一生。
但他還是接起了那個電話。那是他父親的直系領導、“精衛”號任務的總指揮打來的。
考慮到很多歷史資料都已經湮沒,在此有必要做一些說明。
“精衛”任務是中國首個針對外太陽系的載人探測任務,2031年發射,途徑木星、土星、海王星,預計於2039年回到地球。這種漫長的載人航行在21世紀初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但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突破,太空技術在幾年內突飛猛進。葉凌霄的父親當時在空軍擔任試飛員,受此鼓舞,提交了宇航員的申請書,經過重重選拔,最後成為了“精衛”任務組的一員。
如果一切順利,在接到那個電話的時候,父親應該正從航線的最遠點——距離太陽35億公里的海王星外側——發回喜報,告訴全世界,人類太空航行最遠距離的紀錄已經被再次打破。
但在那個晚上,他卻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精衛”號失事了。.
和它的前輩——美國的“勒維耶”號、“加勒”號、歐空局的“北方女神”一樣,“精衛”號也是在抵達距離太陽35.億公里的位置時突然失事的。儘管新聞都儘量低調報道,甚至封鎖訊息,但所有資訊匯總起來,就是這麼個結論:四艘飛船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方向抵達同一個日心距離時,都發生了某種不可告人的嚴重事故,全員喪命,原因不明。
得知訊息後,葉凌霄還來不及感到悲痛,一股徹骨的寒意就順著他的背脊爬上來。
在那裡,日心距離R=35.億公里的地方,到底有什麼?
當天晚上,葉凌霄和姐姐葉凌雲一起坐上一輛掛軍牌的黑色SUV,黑燈瞎火地行駛了七八個小時,然後被送到一個密不透風的軍事基地裡,接受各項檢查。
檢查極其詳細,不僅包括身體健康狀況,也包括精神狀態,甚至還進行了DNA測序。然後是兩個月的高強度訓練。訓練不僅包括前庭功能、超重、低壓、振動、野外生存等宇航員科目,還有武器qiangzhi使用訓練,甚至還包括間諜裝置的使用。
簡直莫名其妙!葉凌霄多次抗議,要求航天員中心對此進行解釋,得到的答覆是“無可奉告”。
同樣抱有疑問的不止他一個。在基地裡同時受訓的有近三十人,但他們至少都是大學教授,或是重大專項工程的總設計師。比如葉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