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部分(第3/4 頁)
聖心訣》給忘記了,現在從沙漠裡出來,不飢不渴,他也就好奇起來,帶著激動,他把手『摸』向了古卷。
這是一塊獸皮製成的卷軸,表面十分光滑,凌傑大概的看出來這獸皮應該來字古代,在光線下顯出淡淡的枯黃之『色』,而且還有一股淡淡的腐化的味道,枯黃古卷分正方面,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這些字是隸書。
凌傑卻是知道,文字在我國經歷了長期的演變,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前,文字種類繁多,交通十分不便,中央『政府』發往各地的文書,一路上根本就沒有幾個人認識。當務之急,始皇帝統一了文字,把各國文字全部統一成“小篆”。小篆的文體和現在的漢字有很大的區別,後來獄吏程逸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型,整理出更為簡明易行的新書體——隸書,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隸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由古體轉為今體的重要里程碑。隸書就是今天通用楷書的前身。
“這《聖心訣》上的文字就是隸書,看來天成子是始皇帝晚年才寫下這篇文章的,早年根本就還沒有出現隸書這種文字。隸書認起來倒是很方便。”凌傑心裡念著,然後把目光移到了羊皮卷的首行,只見這些字型筆力蒼勁,炯炯有神,仔細看的話直給人一種字型要迎面撲出紙面之勢。
“道本包於元無,元無分為二儀,二儀分為三才,三才分為五行,五行化為萬物,萬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歸於至道,復於根元,非返於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歸於根本,是謂調復『性』命之道者也,南華真經雲: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歸真神,歸真神是謂返本還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無也,濁者地之無也,皆因清濁之無生育萬物,世人若求長生之道,煉陰為陽,煉凡成聖,皆因清自濁之所生。動因靜之所起,清濁者道之別名也,學仙之人,能堅守於至道,一切萬物自然歸之。故西升經雲:江河淮海,非欲於魚龜蛟龍,魚龜蛟龍自來歸之,人能清虛寡慾,無為非欲於至道,至道自來歸之於人,但能守太和,元無體道合真,萬物悉皆歸耳。
神者妙而不測謂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擾則神動,神動則心浮,心浮則欲生,欲生則傷神,傷神則失道,人能調伏其心,內安其神,外除其欲,則自然清靜……”
凌傑很小心的看了下去,中間寫了很多很長,凌傑看了很久,加上自己的理解,“文章中提到的‘道’其實就是路的意思。這長長的篇幅敘述的卻是道家的思想總綱,《聖心訣》繼承的既然是道家的思想,那麼這又長又深奧的文字也是《聖心訣》的總綱。《聖心訣》的核心在這裡。”
凌傑繼續往後看,直到翻到羊皮卷背面才看到《聖心訣》的核心: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果然是精闢之書,《聖心訣》洋洋灑灑幾千字,而核心的居然只有一句話。不過皮卷後面還有不少補充。”凌傑讚歎之餘繼續看下去:
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
道家的修煉宗旨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
道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有一位『性』李的老頭子,但人們不知其名,稱他叫老子。
老子指的“道”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講就是宇宙能量,在老子八十一章裡有這樣一句話,古有一物,它能大能小,能遠能近,若有若無,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就是常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凌傑看到這裡,心裡面又疑『惑』起來,“按照它這裡的敘述,‘道’指的是一種能量,可是在我的意識裡,‘道’就是道路的意思啊……難道說‘道”有多種不同的意思?要是青芒師傅在就好了,可以問她一問。”
“這裡的篇幅倒是很長,我看了一遍,基本上還沒有看到什麼很深刻的東西。裡面提到道家的修煉宗旨有三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可是何為精?何為氣?何為神?”
凌傑每往下看一點,便會產生新的疑『惑』,“不管了,先把它看完再說。”
羊皮捲上的字型依舊很精美工整:
第七十五章:我沒收錯你這個徒弟
第七十五章:我沒收錯你這個徒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天生了人,暢行於世,人,至尊。
人為貴,還需行天道。
此二者,一也。
……
民不懼死,奈何以死懼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