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3/4 頁)
。”段嶺起身,將畫好的地形圖朝眾人出示,說;“它並非兩大關隘,屯兵太多,勢必將增添軍費。從玉璧關下找韓濱將軍調動守衛,更不安全,一來遠水救不得近火,二來借的兵,遲早得還回去,元人在塞外的游擊戰曠日持久,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完全無法預測。”
“北面至潯陽、上梓,東到玉璧關四百餘里。”段嶺說,“全是前線,非常麻煩,增兵是不可能的,凡事不能都靠增兵解決,所以這次,在下的意見是,不增一兵一卒。”
聽到這話時,群臣終於定下心來,不增兵就等於不花錢,一切都好說。
“實在需要的話。”牧曠達說,“朝廷還是會花一定的預算在鄴城上的,畢竟鄴城、河間兩地絕不能失。”
“不會花太多的錢。”段嶺又說,“這三城中,鄴城首當其衝,位於與元人交戰的前線,昌州與河間則位居其後,呈犄角呼應。只要經過整頓,可發展成後方儲備地。既然正規軍難以發揮作用,只能訓練民兵,精研與元人作戰的技巧,平日裡屯田養兵,徵調民夫,設法重建烽火臺,一旦元人來襲,三城之間互相支援,可抵擋一時,暫時以遊擊抵擋遊擊。”
“河間與昌州歷經上梓一戰,人口太少。”牧曠達搖頭道,“禁不起你的徵調。”
“這只是一個長期的策略。”段嶺說,“至少需要十年時間來屯養,上梓之戰後,三城以及周邊仍有近十萬戶,今年陛下已減去北方一帶稅賦,慢慢休養生息,是能養起來的。”
謝宥又說:“這只是你的長期設想,眼下之患,又要如何解決?”
段嶺說:“初期我打算到了以後,先與遼國訂約,若鄴城失在元人手中,遼的日子定不好過,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得不直面元人。不想招來麻煩,遼國定會設法牽制元軍。只要爭取到一個冬天的時間,今年秋收後,就正好訓練民兵,明年開春以後,勝算就又加了幾分。”
“人太少。”蘇閥說,“河北郡已支不住稅收,故有減免。裁支書上所報雖有十萬戶,實際能收到稅的,不足兩三萬戶,你還要這些人去當民兵?糧食都不夠吃。”
“人不少。”段嶺說,“每年入冬之時,都會有大量的難民拖家帶口,朝南方遷徙,有些因為天災*,有些則因元人入侵而流離失所。這些人流入中原,乃是一大隱患,何不就此安居河北?先前只因元人常來擄掠,是以大家都不敢在三城之間經營,導致大片土地成了荒地。年年都有近十萬人受戰亂之苦,南下湧入中原,這些都是勞力。”
“今年過冬你讓他們吃什麼?”蘇閥又問,“姑且就像你所預計一般,十萬人湧入河北,一個不當心,也不必元人再來攻打,你自己就要死在災民手下。”
“我自有辦法。”段嶺答道,“總之不會釀成暴|亂。我知道中原已經沒有餘糧了,不必朝廷支援一米一面。”
眾人一時沉默,全部望向李衍秋,顯然之前他們討論過不少次要如何解決鄴城遭遇的危機,都沒有段嶺的思路這麼清晰。
“你太年輕。”謝宥說,“未知疆場險惡。”
“先帝十四歲帶兵。”段嶺說,“十六歲於將軍嶺下與匈奴王一戰成名,我不知在謝將軍眼中,多大才算不年輕。”
李衍秋笑了起來,謝宥突然也笑了起來。
“皇兒怎麼看?”李衍秋朝蔡閆問。
蔡閆朝李衍秋道:“探花郎看來成竹在胸,想來已做好了全盤計劃,兒臣覺得是可行的。”
段嶺該說的都說了,還有最後一著棋扣著不發,就是今年過冬糧食的問題,他不想被蔡閆知道,免得出什麼變故。誰也說不好蔡閆會不會喪心病狂,罔顧國土,下手來整他。
此時他安靜地等著眾人下決定,一時間也沒有人說話,大家都在思考。
“你要多少人?”李衍秋問。
這話一出,段嶺知道李衍秋已經決定了。
段嶺本想要一隊黑甲軍親衛,但是想到如果帶著這麼一隊人過去,會難以獲得鄴城武將的效忠,更容易產生無形的派系分化。於是下了決心,答道:“不要一兵一卒。”
“江州軍可派一隊人協助你。”謝宥答道,顯然也認可了段嶺的提議。
“不必了。”段嶺答道,“將軍好意,足感盛情。”
“年紀不大。”謝宥笑道,“膽子不小。”
“其次,需要工部主做核算與建造的部員兩位。”段嶺又朝李衍秋說,“戶部安頓民生的部員一名。”
“誰為你帶兵?”李衍秋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