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部分(第2/4 頁)
便是著手給村裡辦事了。
要想富,先修路,李蔓本意是想給村裡修路,如此,跟山外交通便利了,不論做什麼都方便了。
但這卻不是一點銀子就能做好的,眼下他們的經濟實力還差的很遠很遠。
於是,就從實際也是最切實可行的出發。
還是李蔓從前的意思,在神女溝蓋座學校。
整個神女溝沒有一座私塾,孩子們上學還得翻山越嶺的到山外去,辛苦不說,也太危險。
於是,一番商議之後,大家決定,先蓋學校,先從精神層面脫貧。
神女溝的幾位大人物,親自在後山腳下量了一片荒地,不收一分的銀子,無償的撥給李家兄弟做校址。
校址確定,接下來便是動工。
蓋學校,這是一件對孩子們極好的事,方圓幾里的泥瓦匠們,聽說這事,紛紛主動過來幫忙,還有附近的村民,但凡能抽出空兒來,都會主動過來做活。
所以,學校這邊,每天都有許多人做活,根本不需要僱工的,而且,大家似乎有了默契,做完之後,各回各家,吃飯後再過來幹。
對此,李蔓不得不佩服這古人民風淳樸啊。
即便如此,她每天都會和英兒小五他們,送些點心和水,來犒勞這些個默默做活的工人們。
當然,除此之外,她還和李言李畫三個人,負責招工,主要是找新學校的老師。
按李蔓的意思,這裡的孩子與其說是迫切的需要學習知識,還不如說是需要一個能養家餬口的技能。
所以,她的打算是,除了讀書認知之外,這所學校更大的作用是培養孩子們生存的技能。
這更像現代的技術學校。
所以,她招募的老師,除了兩個會舞文弄墨的文人夫子外,其他的都是技能老師。
譬如,會燒的一手好菜的廚子,會雕刻編織等的技師,甚至會栽花種草,做衣服做首飾的等等。
最後,大家商議,先開了五個班。
讀書識字班,會計班,廚師班,園藝師班,服裝設計班。
每個班都有三位老師,一位主講,兩位助教。
學校提供男女校舍,供路遠的老師休息,另外,課時也按現代的,每週上五天,休息兩天。
後來,許伯見他們每日忙的熱火朝天,一時激情衝動,便主動找了李蔓,他想開個醫術班,主要教一些常見病的醫治。
李蔓覺得這個可行,就又額外加了個班。
待校舍蓋好,開始招生。
因學校的事早就宣揚了出去,大家早就盼著這一天呢,所以,招生的第一天,整個招生辦公室被擠的水洩不通,最後不得已,李蔓等人全部到了學校操場上,分成了四組報名。
讓大家意外的是,這次報名上學的,下至五六歲的小娃,上至四五十歲的中老年漢子,各個年齡層的都有。
不過,年齡小的主要是讀書識字,年紀大的多數是學習技能的。
李蔓便讓大家選報班級,再按年紀劃分,以二十歲為準,分兩個年齡層次。
這樣一來,光報名分班,排課程,就花了約摸一週的時間。
但事情總算慢慢的步入了正軌,學校開學了,哪怕還有這呀那呀的問題,慢慢的也都克服了,最重要的是,學生們學習特積極。
李蔓偶爾會去學校裡轉一圈,特能在這裡感受到一種學習的氛圍,一種積極向上的能量。
漸漸的,各個村子的面貌都發生了變化,以前農閒時,男人們聚在一塊不是喝酒就是打牌,女人們就是扯閒話,如今,聚在一起不是討論學習就是切磋技藝,甚至,在李蔓辦的圖書館裡,有人專門借了書,趁著晚飯後的時光,就在村口給鄉親們
唸書講故事說歷史,村民們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這樣忙著,時間一晃而過,京城裡的信都來了好幾次了。
雪兒說想姐姐,雪兒說肚子很大,似乎快生了,很害怕。
李蔓最擔心這個妹妹,可神女溝這邊的事忙的差不多了,竟然五月收尾,到了六月了。
大家便商議著回京的事,可田寧安父子卻到李蔓這邊來,說是不想回京了,一家人就想在神女溝。
主要是李香玉不想出遠門,總覺得年紀大了,還是老家住著最安生。
珠兒一來神女溝,便喜歡上了這裡,她說這裡似乎讓她想起了小時候,哪怕不夠繁華,但夠親切,尤其是她住下來的這些日子,村子裡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