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2/4 頁)
了好幾天,始終也是不得要領。不過,熱河那邊兒的批覆倒是回來了。興辦水師,電報電話的什麼的還可以,只是一個,那個什麼的鐵路的不能建,聽說那要四處開挖的,不能挖斷了龍脈。再就是派人去學什麼西學的有些過分,堂堂中華無所不能,何必費錢走此一路?尤其是萬一畫虎不成反類了犬,花了錢再鼓鬧出一幫子不倫不類的傢伙來,豈不是悔之晚矣。
奕忻笑了,不用想,這份上諭一定是出自剛剛有了龍子的懿貴妃之手。他召集起了自己的幾個智囊,要好好的盤算盤算。
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花沙納,私人幕僚張祖光、範文瑞。還有兩個人,是要重點介紹一下的。
榮祿,新軍襄理,不僅為懿貴妃所推薦,他自身籠罩的光芒也是相當不錯的。對滿清來講,榮祿是忠烈之後,遠祖費英東,曾經是輔佐太祖努爾哈赤打天下的開國無勳。他的祖父塔斯哈曾任喀什噶爾幫辦大臣,道光年間,征討代張格爾叛亂時陣亡。父親甘肅涼州鎮總兵長壽,伯父天津鎮總兵長瑞,咸豐元年在圍堵太平軍永安突圍戰中同日陣亡,父親賜諡勤勇,伯父賜諡武壯,並賜修“雙忠祠”作為紀念,榮祿以此得廕生。這在當時被看作是“一門忠萃”。咸豐在長瑞、長壽死後曾以“忠貞世篤”褒揚,還曾親自召見榮祿,詢問其父輩殉難情況。榮祿的世代忠烈,那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祖輩勳業的光彩,自然能照亮他的仕途之路。當然,還有據說他和懿貴妃間的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特殊關係。
最後還有一個人,他就是李鴻章。
………【第五十二章那意思明擺著是張祖光說對了路子】………
三十二歲的李鴻章,這次是在忠義救國軍官員的全面招考中,再次嶄露頭角的。他本名銅章,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磨店人。因行二,故家鄉中又多稱其為“李二先生”。
李家世代都是以耕讀為生,直至李鴻章高祖時,才“勤儉成家,有田二頃”,但是卻一直與科舉功名無緣。終於到了李鴻章父親李文安,才於道光十八年考中個進士,李氏一族才“始從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
由於父親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曾長期在家鄉以課館為業。李鴻章得以六歲起,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據說他少年聰慧,曾先後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因此打下了紮實的學問功底。道光二十三年,他入選優貢並遵從父命入京應了第二年的順天府鄉試,一舉而中;之後的首次會試,他名落孫山,但在二十七年的第二次參加會試中,他又考中了丁未科的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後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就在他初次會試落榜後的一年間,他曾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致用之學。並頗受曾國藩的青睞,曾國藩曾稱其為大才可用。
一八五三年初,在得知太平軍大舉入皖的訊息後,身為翰林院編修的李鴻章不甘寂寞,立即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並代為捉刀連夜趕寫奏章,請求回鄉剿匪。咸豐接到奏摺後,當即委任呂賢基擔任安徽團練大臣,於是李鴻章與呂賢基一同回到安徽。第二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也被舉薦回鄉辦團練。一時間,李家父子的團練“整齊皆可用”名聲驟起。李鴻章先後隨琦善、勝保等清廷大員在皖省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
李鴻章既以書生身份帶兵,既有著“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當然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來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也就是凡事都不在一時的勝敗,更不能逞匹夫之勇。去年,他協助勝保,設計謀利用隱藏在天軍內部的漢奸們,在皖中、皖北大敗韋昌輝,並一度圍困廬州。雖然最終未能如願收復廬州,但是在琦善、勝保的保舉下,他還是因戰功被賞加了道臺銜。
忠義救國軍成立,開始遴選招考官員,他反覆盤算之後,覺得這是一條更好的出路。當然,進入忠義救國軍,官職能夠得到更快的升遷,這是他和那些打破腦袋拼命也要擠進來的人一樣共有的願望,不過,他也許想的更多。他研究過近十來年曆次中外之間的戰役,西學較之國學很多方面有區別,能看到的槍炮、造船、鐘錶等等,無一不比中國更為先進。可是,對於俄國人,他似乎並沒有多少的好感,常年的邊界糾紛,逼的朝廷賣土求安是一回事,主要的還是俄國人比起英法等國來,在各方面卻是都要還相差很多。
一經考核錄取,他被暫時委任為忠義救國軍總統醇郡王奕譞的洋務襄理耆英的助手,與俄國人交涉各種建軍的事務。雖然這還只是個沒有什麼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