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頁)
身份,還是這一世,他身上似乎也流著中國人的血脈。
“愛棠這次去中國,將和英國、美國一道,提出修約。”葉楓盡力將眼前的形勢分析給徐榮村聽:“如果修約不諧,必然導致戰爭的發生。”
歷史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在1856爆發,中間打打停停,一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城,洗劫圓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浩劫,首都被佔領,洗劫圓明園更是千古恥辱。
葉楓想改變這一切,但他知道自己個人的力量實在有限,他需要幫手,需要志同道合者。
“對英人和法人來說,修約和戰爭的目的,不是土地,也不是最終的戰爭賠款,而是經濟上的利益,比如市場的開放,產品傾銷、非法貿易和資源掠奪,徐先生認為,這會對中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葉楓試圖用簡單的道理,向徐榮村說明西方國家的目的,同時也試圖站在一個新的角度,來解析國家的行為,並尋找折中的道路。
“徐先生作為一個商人個體,自然可以選擇合適的專案,搶在前面跨出國門,甚至和洋人合作做生意,不影響發財大計。但從整體上來說,弱國的商人群體,利益是無法得到保證的,英人正是憑藉著堅船利炮,每年從中國掠奪走無數白銀。以後,還會更多。”
“從長遠來說,中國的市場會成為大量洋貨的傾銷地,國家也會因為鴉片貿易而窮困,資源會被西方國家掠奪和壟斷,中國的商人只能成為附庸,即便徐先生成為中國最富有的人,後代也未必還能享受這份利益。”
弱國無外交,弱國同樣沒有國際貿易,所謂的貿易,只是單方面的經濟掠奪。
徐榮村是個精明的商人,自然能聽懂葉楓的意思,正如葉楓所說的,作為商人個體,他依然可以發財致富,但必然要捨棄一些東西,比如獨立性。
見徐榮村猶豫,葉楓就知道對每個人來說,永遠要考慮自己的利益,就好比他自己,也沒有奮不顧身地投身到國內的革命事業中去。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如果換做一位意志堅定
或許不會去考慮個人得失和成敗榮辱。
葉楓想起矛盾的《子夜》,那個極度悲情的民族資本家吳甫,在舊時代的中國,雖然苦心經營,卻還是不免破產的故事。
他將這個故事改編了說給徐榮村聽,吳甫和趙伯韜都是典型的商人,他們都把自己發財致富的願望放在民族利益的上面,不同的是,前者想建立自己的經濟帝國,後者完全投靠了外國資本。
吳甫倚仗自己的土地和實力,曾經不可一世,吞併了好多小資本,但在外國產品的傾銷和經濟封鎖下,還是遭到了失敗。
至於趙伯韜,雖然仰仗洋人的勢力取得了成功,但永遠只是洋人的一條走狗。
透過這個故事,葉楓給徐榮村指出了兩條路,一是保持自主,和洋人既合作又競爭,就像吳甫;或者徹底倒向洋人,依靠洋人賺錢,正如趙伯韜。
這個故事放在這個時代,顯得異常真實和迫切,吳甫和趙伯韜這樣的人物形象,也很生動。
“然則,徐某作為一個商人,面對這樣的大勢,實在是無力得很。”良久,徐榮村長長嘆了口氣:“正如葉先生所說,無論選擇哪條路,對商人來說,恐怕很難有好結果。”
徐榮村認為趙伯韜也沒有好結果,葉楓感到非常欣慰,從財富上來說,趙伯韜是成功的,但趙的行為,徹底投靠了洋人,總是無法擺脫走狗的色彩。
葉楓的講述很成功,或者說他的記憶不錯,將《子夜》中趙伯韜醜陋的一面充分表現了出來,徐榮村自然能看到這個人物的真實情況。
徐榮村不認同趙伯韜,說明他內心還是像吳甫那樣,做商人還是有商人的人格和理想。
“你我一兩個人,能做的事情確實有限,哪怕有億萬家財,身居宰輔也不行。”徐榮村說這樣的話,未必不是有明哲保身的意思,但葉楓很理解,生存有保證,才能希望更多。
葉楓同樣感到無力,寄望於一己之力改變歷史,尤其是一個國家、一個嚴密的官僚體系、一種頑固的思想文化,都要比任何一項發明都困難。
“那麼,徐先生到底會如何選擇呢?”葉楓將問題直接提了出來。
“或者,吳的步伐過於急進了一些,我還是想嘗試著做做看。”徐榮村猶豫了良久,才緩緩說道。
這個答案在葉楓的意料之中,徐榮村依然選擇了明哲保身,而不是葉楓沒有說出口,卻早就擺在他面前的第三條道路:改變這個國家的現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