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3/4 頁)
那是要被取笑指詆的,他蔡邕從受劉曄尊敬重用,復養尊處優數年,自然也有幾分倔脾氣,索性不管許多,只教蔡琰回來嫁了,息滅流言蜚語,讓他不至於總覺著面上無光,世事無常,也只能怪有緣無份罷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此時的女子地位不高,只是作為男性附庸罷了!蔡邕便再是疼愛,那也是有限度的。涉及到自身顏面問題,本身就是士族的蔡邕當然會依著影響他極深的觀念行事。
蔡邕如此念定後,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五道程式在蔡琰無法阻止的情況下很快完成。約定了六月十三日便是親迎嫁娶之時。
“納幣”就是俗稱地訂婚,此項一過便算得婚姻成立,當蔡琰知道此事後。先是驚愕一陣,然後便恢復正常,行止如往時一般無二,可這個正常卻是對比於最近月餘……
貼身丫頭萍兒清楚地現,自家小姐從薊城回來後就變了,變得讓人捉摸不透心意,變得冷冰冰再無昔時那般時常露出小女兒態,變得極喜歡呆。常常一坐就是數個時辰一動不動。
一切的一切,都讓萍兒感到了不對勁,但她畢竟年齡還小,根本不能懂得其中關鍵,也只有暗自擔心,私下回報於蔡邕便是不懂如何說開解話的她所唯一能作之事。
這些狀態在蔡邕看來,只是女兒一時未轉過念來應屬正常地表現,再多過些時日等她想通便會好轉。但他不會想到,或者理解一個女子,特別是那種看似活潑開朗。實際上卻是外柔內剛的這類女子,當她們認定一件事情並且陷入絕望的思緒時,最終會選擇怎麼做。
“父親大人,撤了這個婚約吧,女兒不想讓大家都沒有退路,就便終生不嫁只侍奉於父親左右,女兒亦毫無怨言……”
這就是蔡琰知道蔡邕瞞著她定下婚約後惟一對他所說的話語。便蔡邕顯然不會去深思,或者說就算他永遠不會想到女兒這句話背後所隱藏的資訊。
“女子豈有不嫁不理?為父已為汝取字昭姬,連同生辰八字一齊送與李家,婚約乃成。汝豈願為父被指為反覆無常,毀諾背信之小人?”
一句簡單而直接的話,讓父女倆在隨後的日子裡皆不再提起此事,相對默然。
蔡邕寫信時是五月十二日。隨著平日公文一起送到劉曄手上時,因為不是快馬送報,再加上劉曄翻看公文不少,當他見到時已是六日之後,到他定下心思反應過來,又過去了四日。
那麼,他能真如自己初時想像那般立即拋下所有事務,趕去代郡將蔡琰娶回來麼?
不行!別的不說。要他真敢這麼置全州數百萬眾百姓生計不顧。只怕前刻定念執行,下一刻劉虞就會拿著手仗來教訓他!除非將手上事務交託妥當。必無疏漏。而且這個事情就算因事急,並且顯出誠意即刻前去阻止。他要納妾也得需要正妻劉燕和長輩劉虞地同意,否則便於禮不合!
那既然一時半會這些事情不能處置妥當,為什麼不直接派人去代郡傳令給蔡邕,教他毀婚將女兒留著,等他一切安定後自去迎娶?
蔡邕工作是屬於劉曄下屬,但並不是臣屬,反而一直被尊為長輩,這種事情又非公事,他劉曄能以堂正命令去管下屬家事,只怕傳出去便要教人嘲笑指點,聲名掃地。
於是,他便只有一邊教劉燕回家與父親劉虞商議此事,一邊多作安排,緊要政事,軍事皆勞心勞力地迅處理,再思考著如果安排交接,讓自己不在的一段時間內不出亂子。
時間便是這般一天天過去了……
這一日在劉府中,當劉虞聽聞女兒數次訴說此事,依然是不許!雖有劉燕細語溫言勸說,仍舊堅持己見道:
“燕兒,你怎這般犯傻?吾不顧他人說道而撮合你與曄兒,雖大勢是為看中他才學可以興扶漢室,值此亂局情況下能接過吾之大權重任,卻也有著為吾東海恭王一脈延續意思,汝現今與曄兒成親四年,卻依舊未生下子嗣,若是讓蔡氏進門,其有出、而汝無後,豈非於你不利?此事不妥!”
“父親大人亦知道孩兒無後事實,自古不孝有三,而無後為大!若是隻考慮家族利益而讓夫君終至無後,這豈非更讓旁人閒話詆譭?”
劉燕幽幽的話語也透露與劉曄成親四年而無子嗣,認為問題必是出於自身後,她內心自然也極不好過。
“吾亦未言若真無子嗣,卻不許曄兒納妾。但此事不用太急,你兩人聚少離多,現今基本局勢安穩,曄而也言最近兩年都會與民安息,儘量不打大仗。那借此機會再多看兩年亦屬無礙。何必急於一時?再者便是吾都親耳聽聞過有說蔡邕之女才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