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3/4 頁)
田豐當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之快就商議妥當,更是立即提出想回故鄉鉅鹿,欲將親屬接至身邊要求。對於這個合乎情理的要求,袁紹爽快的答應了。
田豐一走,堂中氣氛頓時變得極為熱鬧起來,除沮授外幾位謀士各抒自見,爭論得面紅耳赤,不過大方向上都是認為劉曄此舉怎麼看都透著詭異,所謂“來者不善”也不過如此,就連袁紹私心裡也是這般想法。而他們的處理意見,大概也就是“凡是劉曄要求的,一律不同意,以免為其所利用。”——
既然看不懂,不陪你玩就行了,反正不吃虧。
但是,當袁紹看到沮授一直冷眼旁觀,面上露出淡淡的不屑時,雖然內心裡很不喜歡這個一身硬骨頭,臭脾氣的名士,但還是故作寬容地笑問道:“元皓,你卻是如何看待此議?”
“敢問主公,正如田元皓之言,若公孫瓚覆滅,主公會停滯不前,安於現狀嗎?”
“不能。”
“再問主公,坐並,冀,青三州之地,擁數十萬精兵,此等實力雖強,或與劉子揚為敵,幽徐二地天然南北夾攻,雙線作戰,即使戰而勝之,損耗如何?”
“這……無可計算,以劉子揚之能力,想必會損失不小。”
“最後一問,若主公能集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攻擊至多不到五萬兵力的曹操,再‘扶天子以制諸侯,治農桑以興根本’,兩相比較,應當如何?”
“公與所言極是,真如當頭棒喝,紹明白了。”
隨著沮授的三問,見到手上有“天子”這張大牌的曹操之後風光,袁紹明白了。
雖然還不理解劉曄為什麼會基本等同放棄徐州這塊“肥肉”,但這並不影響袁紹有信心面對劉曄真正的用意——他自認為的。
但是,經過劉曄半年之久思考下的“舍”,又豈會在即將上演的河北爭鋒大場面中毫無所“得”?
卷九:河北爭鋒 第六章 蒼天黃天
卷九:河北爭鋒第六章蒼天黃天
“啟稟主公,張將軍有急信:易京於十月五日被袁冀州所破,公孫瓚自殘赴死,所餘屬將大半戰死。”
當劉曄於十月七日得到個通報時,他正在書房中與劉協,郭淮二人對話。
“所謂戰爭,其終極目的還是逃不出‘利益所趨’四字,為達目的,戰鬥過程中對敵者分分合合,各出計謀,也是為此而服務。現今我幽州軍團坐擁幽,徐,遼東三處,若以袁紹為敵手,則南北夾攻確實會使其首尾不能兼顧,壓力倍增。”
說到這裡,劉曄停頓了下,正是因為他在回答劉,郭二人對於前時關於徐州移兵遷民北上的疑問。恰在這時聽到了門外親兵大聲的稟報。輕輕擺手,示意自己已經知曉情況,他繼續細作解說。
“然而天下大亂十餘年,各地有能力的軍閥諸侯基本確定,徐州北有青州袁紹之長子袁譚,南面廣陵隔江相望便是基本統合江東的孫策。東面是絕不能掉以輕心的曹操,而西南面亦有袁術隱於其中窺伺。如若河北之地平靜,徐州統共二十萬兵力確定不懼任何人挑戰。但是,外間不知徐州兵強馬壯者有如袁紹,若其‘不查’非得盡起大軍先得徐州糧倉;或者經過試探知曉徐州外鬆內緊,早已擁有二十萬常備軍力,那麼不僅袁紹,便是‘盟友’曹操都會感覺有若猛虎臥於榻前,連安睡都做不到,更不可能讓其作生死決戰。”
“曹操與我關係不淺,交際頗深,故而他多少猜到一點徐州實力並不如外間表現,故而其近兩年,在得到洛陽之後,便先後攻破長安,據關中之地,奇襲汝南,招降黃巾,坐擁豫,兗,雍三州,擴充軍兵至七萬眾,雖則屯田因近年天災原因未能屯積足夠糧草,終究也不可小視。故而若不將徐州這般巧妙捨棄,那麼袁,曹之戰很可能因此拖延,而改情況為我等三處勢力相互牽制,我與袁紹無處可延伸地盤,曹操亦不敢在北方未定時再招惹事如荊州,漢中,江東,西涼等處強敵。那麼各自瘋狂擴軍,最終再戰,不僅曠日持久,還會使得互耗極大,百姓遭難。”
“如今我僅留三千騎兵於彭城,將不願、不便北遷百姓,士族,以及必要的官員共計八十萬眾留於此城,不僅在意義上宣示此地歸屬,也可使騎兵在一馬平川的徐州如魚得水,足夠護衛全城周全。而且因彭城屬於徐州腹地,無論與袁紹還是曹操勢力都相隔五百里之上,自然能使得他們不再有後顧之憂。同時,兩者都不會在將進行決戰之時,為現時已變得真正‘雞脅’的徐州與我交惡。總言之,徐州之地非得在河北之地平定,有穩固後方之時才適宜成為交戰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