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2/4 頁)
李敏之事卻多有內情,是其自行之事違律眾多,畏罪逃匿而已……”
公孫度沒想到劉曄知曉之事竟然如此眾多詳細,頓時心中大驚,想也不想地便先辨解道。
“哈哈!公孫太守卻是不必多言。實情如何。孤自有調查結果,不需汝來回答!今日見面於汝。卻只為能盡最後一番努力,希望公孫太守能夠放棄頑抗心思,早作投降,孤自會從寬處理。如此兩方皆好,否則……”
雖然明知道成功的可能性極少,但劉曄還是希望作最後一番努力,故而他才會選擇與公孫度陣前搭話。
“度自認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遼東安寧,以及大漢邊境的安全!故而安平王若實在咄咄逼人,無理取鬧,卻也休怪吾不客氣!”
公孫度親來與劉曄陣前相會原因卻很簡單,一般來說,作為政治延續的戰爭,不一定非得采取不死不休,永遠為敵的行事態度。故而他也只是為了求得最後留有餘地的機會,在事萬一,敗陣之勢不可逆轉時,有最後的一條路可以選擇。
僅是如此而已……
現今知道他不少情況地劉曄,已經明顯地表明瞭態度………
便算是他公孫度現時立即宣佈投降,也不可能再繼續作他的掌權官吏職位,也許僅能保住一家性命而已。當然,這是公孫度地猜測測,何況在事情不到最後一刻答案揭曉之時,人總是會抱著一種期待或說是伐幸、不服輸地態度。
以此理推之,自認為在遼東以守城消耗戰,佔了人和、地利之勢,公孫度當然更不會相信自己會輸得一敗塗地……
“公孫太守,機會只有一次,孤已算給過,卻是你自己不願去珍惜,閒話休提、來日再行戰過便是!公孫太守將來卻也不必太過遺憾。選擇,總會有對有錯之時,告辭!”
劉曄此次與已然四十七歲的公孫度對上,無論是言辭還是威勢,都完全壓制住了對手,而最終地結果也是在他意料之中,故而事不可為了,他第一時間便選擇了結束這個無用的對話。
“安平王慢走,度也只想說一句:命運向來不定,誰贏誰輸尚在兩可之間,希望安平王莫要落於度之手中!”
算得已是撕破面皮的公孫度,卻也是毫不客氣的回應道,終以此言收回點他先前被劉曄一番針鋒相對話語壓抑在胸中的悶氣。
乍一回到安市城中,公孫度立時便下令嚴加戒備,也不惜血本的派出大量探子打聽劉曄大軍,特別是攻城利器投石機的動向,石彈地補給情況等等。
在他看來,自然是不需得多久,劉曄必然借這個士氣極高時候會選擇攻城。
然而,劉曄如何用兵,卻並非那麼簡單便能猜到的,便在公孫度緊張得連續三天每日僅休息一個時辰左右,其餘時刻皆緊張地安排佈防,以保障萬無一失之時,劉曄大軍的動向依舊是每日晨、晚定時操練,那帶著殺氣的呼喝聲,也是不時地傳入城中。是否此時攻城?”
對於劉曄的安排,戲志才也是有些難知關鍵,先前劉曄吩咐的三日間定時操練,疲勞敵手,緩敵銳氣之策已完成,他便在第一時間來請問道。
“攻城為戰爭最下之策,非必須時不取,既使我等有投石機這等攻城利器也是如此,畢竟傷亡數字極大之事實不能避免……”
劉曄的這句話,直接讓戲志才面色稍稍一愕,劉曄珍惜屬下士兵卻是所有人都知曉得,但若不攻城,那大軍終日所消耗的糧草便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何況遠離幽州之地數百里,補給又非極易,不攻又哪會有勝利?
劉曄地下一句似乎自言自語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
“此戰決勝之處,並非在於此地……”
卷八:劉曹聯盟 第三六章 計定待成
“主公常言,士卒不習於實戰,終只是紙上談兵,不成鐵血軍旅!故而雖然戰爭必有傷亡,卻是士兵們必須經歷之蛻變過程。(專業提供電子書下載何今時主公卻全以顧惜其之傷亡出謀,而忘卻練兵之根本所需?”
劉曄並不在意屬下當面指出自己的不足,相反他還持著鼓勵態度。於是,他的屬下便有不小的敢於直諫之人,田豐如此、張昭如此,戲志才也是如此……
“志才卻是有以偏論全之嫌。孤論述之法,與現時不作無謂傷亡而另尋戰機並無衝突,關鍵便在於傷亡既然無法避免,那麼便應當儘量減少,以最小的代價而達到預定的目的攻城戰中,攻方士卒的素質強弱,對於傷亡數字的減增影響並非極大,那麼以攻城戰來達到練兵效果,也僅是說笑而已!真正能磨鍊軍士的,還是在於曠野的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