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在將士們的演習之外,咱們還可以適當的展示一下這些火器,當然啦,最核心的東西肯定是不能外露,閱兵的時候,把周邊的小國全都叫過來,還有那些蒙古、西藏什麼的,讓這些地方看看咱們大清的實力,也讓他們心存畏懼,輕易不敢來犯。還有,也可以讓安排一個地方,讓老百姓也能看到,這樣會加強他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為自己身為大清人而自豪。”
雲錦在現代受一些小說的影響,以為這個時候沒有閱兵呢,之前還想著什麼時候跟四阿哥讓他就此上個摺子,這樣他即使是沒有兵權,但至少會讓那些將士們對他有些好感,也讓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十四不是隻有你懂軍事的。
可是當雲錦為了謹慎起見,而查閱一些書籍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又受了那些穿越小說的騙,閱兵在中國可是自古就有之的,甚至是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那時華夏部落首領夏禹與南方各部落首領會盟。會上眾多計程車兵們,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邊歌邊舞,以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當然啦,這種儀式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閱兵模式,只能說是個閱兵的萌芽而已。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閱兵活動應該是在周武王會合八百諸候伐紂的時候,而開始頻繁起來,則是在春秋時期,只是那個時候不管這個叫“閱兵”,而是叫做“搜”,因為起初閱兵是以打獵的方式進行的,後來才發展為定期檢閱軍隊或是戰車,每年一次檢閱步兵就是“搜”,三年一次檢閱戰車則是“大閱”。而五年一次連步兵和戰車一起檢閱,就叫“大搜”。
“閱兵”這一名稱,準確的說是從漢代被叫起來的,也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當閱兵舉行的時候,曹操親自擊鼓鳴金,以聲響訊號指揮受閱部隊進退。在此之後,閱兵活動越來越正規和壯觀,也因此產生了不少詩詞,有意思的是,“名實俱虧。積弱之勢既成,益見其懨懨不振”的宋代,卻是詠歎“閱兵”詩作的數量相對偏多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辛棄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了,只是因為這裡有為即將出徵的戰士餞行的意思,所以在現代時,雲錦並沒有將它與閱兵聯絡起來,這才會讓那些小說給騙到的。
現在康熙的時期,“閱兵”已經是一種軍事儀式和正規的訓練制度了,所以也用不著雲錦這個與軍事基本上不感冒的人再來不懂裝懂的混說,而且她也沒有看過清朝的閱兵儀式,聽說是有“軍器”一項,但也不知會不會有火器的演示,自己這個建議,說不定也是拾人牙慧,毫無新意。
“向周邊展示實力,激發百姓的愛國熱情,倒是有些意思,”十三阿哥對這個可以炫耀武力的事兒比較感興趣,“四哥,說不得可以跟皇阿瑪提一提。”
“弄那麼多人來,這銀子需花銷不少不說,安全問題怕也是要費不少功夫,”四阿哥皺了皺眉,但隨即也下了決定,“也罷,弄這麼一個大陣仗的閱兵儀式,想來皇阿瑪看著肯定高興,就由你來上摺子吧。”
“四哥,這個摺子還是由你來上吧,”十三阿哥苦笑著說道,“皇阿瑪剛剛讓我辦軍需的差事兒不久,我就又上這麼個摺子,備不注他會以為我有什麼野心呢。”
“也好,”四阿哥看了十三阿哥一會兒。才點點頭,“這事兒就由我來上摺子。”
“爺,十三爺,”雲錦看氣氛有點兒不大對,就在一邊插話道,“您二位說完了沒有?”
“你又有什麼事兒了?”四阿哥瞅著雲錦問道。
“能有什麼事兒,”雲錦撇撇嘴說道,“雲錦這兒馬車的事兒還沒說完呢,你們就說別的去了。”
“雲錦,你可真會耍賴,”十三阿哥笑了起來,“明明是你先說起閱兵的,這時候又來著急了。”
“這事有輕重緩急,閱兵還有一年呢,可這馬車過兩天就要用了,”雲錦瞅著十三阿哥很嚴肅的說道,“十三爺,您應該先弄哪一個啊?”
“怎麼跟老十三說話呢?”四阿哥在一邊訓雲錦道。
“就是對十三爺,雲錦才這麼隨便的,”雲錦對四阿哥板著的臉是毫不在意,“因為他和爺是不分你我的,這要是換個別人,雲錦自然會恭敬的一塌糊塗的。”
“說的好,”十三阿哥大笑著點頭,“四哥,雲錦這話正合我心,咱們可不就是不分你我嘛,這些年也就是到了你這裡,我說話才能無所顧忌。皇阿瑪也是的,偏把老八給弄到你隔壁,要是把咱兩家放一起該多好哇。”
“你現在離我這兒也不遠啊,”四阿哥看著十三阿哥說道,“多跑幾趟累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