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申:那就有很多了。文化是我們心理學研究中的很重要的資源。現在都喜歡引用一些中國古代經典;《詩經》、《易經》等等;與時俱進也好、“中庸”“中和”。雖然這些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學;但是卻包含了心理學的一些因素。我們強調的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心理分析。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易經》的乾卦和坤卦。
“‘坎’為心病”可能是中國文化中最早的描述;是深陷其中的;坎為“加憂”;憂慮太過了;就是現在所說的多愁善感。但是這裡的困難都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困難;它給我們指出了超越困難的一個方向;就是隻要我們用心;“心則不驚;何待以病”;如果你的心裡不想爭取了;完全被抑鬱症給俘虜了;被抓走了;肯定就會走向極端。剛剛講到的;抑鬱症只是一個很長的體驗而已;一旦醒來抑鬱症就會過去的。只要用心的話是可以拯救自己的。
申荷永簡介: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心理分析師;國際沙盤遊戲治療學會(ISST)和美國沙盤遊戲治療學會(STA)沙盤遊戲治療師;現任復旦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分析方向博士生導師;瑞士愛諾思(Eranos)基金會東西方文化圓桌研討會主講人。主要著作有《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三聯出版社)、《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人民出版社)、《沙盤遊戲治療:理論與實踐》(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李培
實習生/周豫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畢淑敏三答現代人的“幸福感”(1)
南方報業新聞 時間: 2008年04月20日 來源: 南方日報
()
特別策劃
在諸多中國作家之中;畢淑敏的身份和經歷顯得獨特。她當兵11年、做內科醫生22年、做心理諮詢師3年。她和朋友合開了心理診所;來訪者無數。2004年畢淑敏關閉了開得正火的心理診所;開始創作小說《女心理師》。她的理由是;做心理師只能解決少數人的心理疾病;而寫一本心理問題小說可能解放的是成千上萬人。
最初開始做心理諮詢師時;畢淑敏並沒有想寫這個題材的小說。“那個時候真是想一直幹下去。”幾十個人、上百個人需要求助的時候;“我甚至已經生出絕望之感。小說有一章就是這樣;心理師也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在畢淑敏的親身體驗中;凝望著中國人對心靈家園焦渴的心態。“中國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醫生的地方。在當今社會里;有很多人被忙亂的事物迷住了雙眼;沒有了方向感;遺失了理想;渾渾噩噩的生活讓人喪失幸福感。所以;我才決定用4年時間創作《女心理師》。”
什麼是現代人的幸福?
談到現代人的心理;我覺得現代人達到溫飽以後;按照馬斯洛的理論;我們需要的是安全。一個人去做那些讓自己不安寧的事情其實是一種愚蠢。對於愛;對於歸屬;對於尊嚴和自我創造;這就是我們人之所以不是動物的根本表現;是我們人的精神需求的更遼闊的領域。如果你不去解決這些;將無從談到你的幸福與快樂。不是你吃飽了就一定幸福;幸福是靈魂的工作;是靈魂的成就;而不是胃的成就;它是一種持續的、我們精神的追索。
我的心理學導師曾經問過我;“心理學的基礎是什麼?”我當時答錯了;說是“醫學”。老師說“錯了;心理學的基礎是哲學。”我在診所裡就深深地感覺到“人為什麼活著?”這是一個我們看起來是那麼宏大、虛無縹緲的問題;而實際上是那麼紮紮實實、點點滴滴落實到我們人生的每一天當中。我們在世界上;屬於我們的金錢、房屋、汽車、綾羅綢緞甚至是其他人的評價等等;這些實際上都不是你生命的必須。唯有你“為什麼活著”、你為自己設定的終極的目標才是你貫徹始終、永遠要銘記在心的。也就是說;對於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必須有一個堅實的目標;就是你人生最終的理想。
我在北京開了個心理諮詢中心;我的諮詢室裡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我的心理諮詢室的沙發如果有魂魄;如果它可以講話的話;它可以站出來證明我所言不虛。當代人的心理困惑的根源是什麼?我覺得第一個根源就是沒目標、或者說是目標不明確;或是目標不是你自己確立的。小時候是你爸你媽或者是老師給你確立的;等你慢慢長大後會發現原來是傳媒、別人幫你設定的目標;好比說年薪12萬、買房買車;實際上;這是人生分解出來的東西;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