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第3/4 頁)
波特笑道:“因為我們是專業的,不過說真的,我真想在裡面多待幾天,它們太美了,尤其是我們去取水的時候,置身水面上,好像來到了星河裡。”
說到這裡,他奇怪的搖搖頭:“我看過螢火蟲洞,為什麼其他的洞沒有這麼驚人的美景?”
王博這兩天在研究溶洞,他知道原因,說道:“因為我們的溶洞從誕生後沒有被外力破壞過,這是完全的原生態。其他溶洞呢?燈光照耀、火焰炙烤,甚至還有垃圾扔入,它們已經被破壞了,嚴重的破壞。”
這就是他一開始便謹慎的進行保護的原因,環境保護第一原則,如果你不知道怎麼保護它,那就別去接觸它。
接下來波特給他介紹溶洞,要保護蕈蠅,就得從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做起。
“這個溶洞是石灰岩材質,就像紐西蘭其他的石灰岩溶洞一樣,它是由無數的海洋生物遺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
“如果你瞭解紐西蘭南北島的歷史你就知道,3千萬年前這裡是在深海底下,後來2千4百萬年的時間裡,溶洞所在的區域經過無數次的地質變化,比如地殼變動及火山活動等,許多堅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變形並且被帶到海平面上,爾後經過雨水侵蝕,形成了現在溶洞的樣子。”
“你知道的,雨水與空氣中帶著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積月累地侵蝕,使得巖縫逐漸擴大成為鐘乳石及石筍,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螢火蟲洞巖洞景色。”
“經過我們專家的推算,大約1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3立方公分的鐘乳石,不過也會因著地形結構、植物機能、石灰岩深度、內外環境氣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數,影響鐘乳石形成的速度。”
王博點頭道:“原來溶洞裡的鐘乳石的形成需要這麼久的時間!”
“時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些巧合,比如兩個並排的鐘乳石會因為不同的水流途徑,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然後它們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些千奇百怪的形狀。”波特解釋道。
“我們的溶洞呢?”王博問道。
“這座溶洞是一處十分難得的活性岩石洞穴,檢測不同區域的岩石,透過碳14檢測,大概斷定洞穴是在一萬五千年前形成的。”
說到這裡,波特說道:“喔,忘記告訴你最重要的訊息了,溶洞的下方是在湖泊底下,它的頭頂就是哈威亞湖的湖底,溶洞的水就是從湖裡流下來的。”
“我手下的夥計查詢了這片地區的地形演變歷史,估計這裡原來是有一個小湖泊,和哈威亞湖相鄰但封閉隔閡。”
“這個小湖泊起初被冰封著,後來因為氣候改變,冰雪漸漸退去,流入下方的石灰質岩層裂縫,逐漸沖蝕成一洞穴。”
“你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溶洞還很年輕,它會繼續擴大,如果沒有人的干涉,可能再過一萬年兩萬年,它的頂壁最終變得很薄,受不了湖水壓力,然後碎裂,溶洞最終會成為哈威亞湖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剛才說這個溶洞,是一個活性巖洞的原因,它還有生命。”
王博道:“現在頂壁承受的壓力沒問題吧?我不關心一萬年兩萬年以後,我關心的是一兩年以後!”
“因為勘察規模受到了限制,我們沒有對溶洞的每一個角落都進行研究,只是用回聲儀、射線儀大概檢查了一下,現在頂壁承受的壓力相對石壁來說不算什麼,沒有任何危險。”波特笑道。
這樣老王就放心了,這麼美的溶洞,它需要成為世界風景史上的一顆明珠才對,可不能未曾閃耀光芒就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現在出來的報告只是草報,後期還要繼續勘探進行,溶洞旅遊業對勘探資質要求很高,否則有一點問題導致坍塌,那裡面的遊客可是一個也跑不了,全鍋端!
隨後,王博和波特進行協商,溶洞是往湖泊方向延伸的,所以不妨礙建造環湖跑道,他的意思是繼續建設跑道,不過這邊不設定車道,不允許腳踏車和汽車駛入。
波特說這沒問題,他建議修建一條全木質跑道,就是環繞湖泊東北方向的跑道在清理雜草、打好地基之後,在上面鋪設一層木材跑道。
木材具有優良的力量與振動傳導性,這樣人們跑動的時候踩在地板上,產生的衝擊力被木板擴散開來,能有效降低對地面一個地點的破壞。
這麼做的目的,自然也是為了保護溶洞。
可能人們跑步時候雙腳對地面的衝擊力不足以影響溶洞石壁,但是多人跑動的時候會產生共振,如果振動波透過石頭傳遞到溶洞中,那會影響蕈蠅的生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