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3/4 頁)
進來。
叩拜太后和皇上。
太后一直都在垂淚,德妃這時候也很傷心。
都知道,這一走,就不能再見了。
康熙爺也是一副傷懷的樣子。
當即叫人唸了賜婚的聖旨,又說了送嫁的人。
等離開乾清宮的時候,已經是辰時了。
直郡王和四爺,九爺一起,護送阿信達和九公主出宮,往蒙古去了。
阿信達一直很照顧公主,又再三感激皇上的厚恩,竟是在乾清宮的時候,跪著都哭出聲來了。
單純如溫憲,也覺得這個人,也許還不錯。
可轉念一想,他是個蒙古人不說,還是個興兵造反的蒙古人……
心裡那一絲僥倖,就都沒有了。
何況,十幾歲的姑娘,哪個不愛翩翩少年,怎麼會喜歡三十歲的絡腮鬍男子呢?
再者說,這阿信達雖然是個魁梧的漢子,可是在漢人薰陶下,九公主始終覺得,俊美儒雅的男子,才是最好的。
也是皇上的恩典,允許九公主從正陽門出嫁。
這可是殊榮。
畢竟,正陽門只能是皇帝走。
出正陽門,要過大清門。也是抬舉公主的一種手段。
可歷年來,和親蒙古的公主們,沒有一個是從這裡出去的。
要說九公主的意義不同,不如說,是阿信達的意義更不同。
不管怎麼說,九公主出嫁了。
從此一去三千里,故國……也許永不能回。
九公主放下馬車簾子,再也止不住眼淚,這一走,也許屍骨也回不了大清了。怎麼能不悲傷呢?
第0406章 要命的大事
四爺等人起程不過三日,紫禁城裡,康熙爺就接到了摺子。
兩廣旱情嚴重,廣西尚可,廣東竟是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去年的時候,兩廣一些地方是報了有旱災的。
可報上來的,不過是與歷年差不多的情形。
朝廷撥些糧食也就差不多了。
可如今才知道,原來這廣西境內,不少地方旱情相當嚴重,幾近於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餓死不知凡幾。
這才有人冒死北上告狀來了。
災情最嚴重的,便是平遠,是幾乎是是個縣城九個空了。
可當地知府,也就是平遠知府範文珍,竟然試圖瞞天過海。畢竟,要是瞞過這一年,等收成好了,就可以渡過去了。但是一旦叫上頭知道了,輕則丟官職,重則就是流放,甚至丟了性命。
而兩廣總督噶禮也是睜隻眼閉隻眼,竟聽之任之。
也不知收了多少銀子。
康熙爺豈能不生氣?這噶禮是他的人,說一句心腹也不為過。
竟做出這等事來。
“來人,著刑部去將那範文珍鎖拿進京。傳旨,叫噶禮回京自辯。”康熙爺氣呼呼的將摺子丟下去。
眾人忙跪下了。
這件事,他們知道的比較早,一早就等著皇上的旨意呢。
這會子,刑部官員忙應了,就安排人,馬上出發,往廣東去了。
最嚴重的就是平遠城了,至於葉明遠的上司劉文煥,說句有點冤枉都……不為過。
純粹是被掃了颱風尾了。
雖然這贛州也有旱災,但是比起平遠來,好了不知多少倍。
至少百姓走出去的不多。
可是有時候人的點子背,那就沒法子。
最初,這百姓狀告的,可就是他!
當然,點子背的,不光是劉文煥。
還有更背的,是太子爺。
這範文珍……有個女兒,是太子爺後院的一個格格。
其實,進了毓慶宮多年,既無所出,也沒有寵愛,透明人似得存在著。
可是架不住她阿瑪出事。
範文珍還沒有鎖拿進京呢,康熙爺就知道了範文珍的女兒是太子爺的格格。
這範文珍與太子爺,自然是有些來往的。
如今這個時代,政治婚姻是很流行的。這範文珍的女兒是太子爺的格格。範文珍自然是要站在太子爺這一邊的。
所以,要說他們之間絲毫沒有來往,那簡直不可能。
範文珍不是個貪婪名聲在外的人,所以太子爺多年來與他有來往,也沒有太過防備。
誰知,這範文珍不出事則已,一出事,便是這樣要命的大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