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寒不思衣,經常於夢中哭醒(秦悠:這真的是兄弟情麼?)日夜兼程恨不得有一對翅膀,等他趕到範巨卿家時,已經距離範巨卿死去十四天了。
張劭來到範巨卿的墳前,哭了一堆,對範巨卿的老婆說自己對不起他(秦悠:我實在沒看出到底有什麼地方對不起的!),要下去陪他,請範巨卿的老婆在張劭死後和範巨卿葬在一起。說完就掣佩刀自刎而死。
兩人的事蹟感動了天感動了地還感動了當地太守,為他們建了一座祠堂,名為“信義之祠”,墓也有個號,叫“信義之墓”,皇帝聽說了之後不但給兩人分封爵位,還加以表揚,希望後人都以他們為榜樣。
“以他們為什麼榜樣?搞基的榜樣麼?”秦悠張大了嘴巴,轉過腦袋,想博得小乞丐的同意,沒想到看到小乞丐哭了。
他滿臉淚水,不停的用那又髒又破的袖子擦,眼睛紅極了。
“範巨卿真的是個重情重義的男人,”小乞丐顯然陷入了某種對這對基友的迷戀,“乃大丈夫也!”
秦悠還驚恐的發現,抹淚的不止小乞丐一人,周圍大部分人都這樣。似乎故事中的主角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一般。
“他們生死同在……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
秦悠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一個為了準時見面的約定,可以棄自己的的妻兒不顧,自刎而亡;一個同樣是為了完成所謂的信義,捨棄自己年邁的母親和弟弟毅然赴死,他們倆倒好了,一死百了,可是他們的親人怎麼辦呢?有沒有誰關心一下那些活著的人要承受多麼大的痛苦?
秦悠想的還等多一點,他們兩人的死亡除了證明了那沒用的信義之外,還有其他更加深遠的意義麼?
這就是所謂的三觀不一樣。在古代這種事情是值得稱讚和效仿的,他們的親人以他們為榮,並不會覺得有多難過,相反他們的後代還會因此受益。這種事比比皆是,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除了秦悠。
那說書的似乎見慣不慣,放下蓮花樂,拿出一個銅盤擺著。周圍的人很自覺的掏出銅板,丟進銅盤裡。少則兩個銅板,多的五六個,一時間叮叮噹噹耳邊盡是悅耳之聲。
秦悠剛想問小乞丐帶錢了嗎?就被人捂著嘴按了下去。
小乞丐拉著秦悠蹲在桌子下:“小聲點,我們悄悄的溜出去。”
秦悠:“……”
偏偏有眼尖好事者看見兩人,頓時指著他們躲藏的地方嚷嚷:“你這小要飯好生無賴,既然聽了薛先生的書,喝了茶,就要給錢啊!”
另有人道:“我知道這兩個小乞丐,他們時常跑來這裡混吃混喝。”
小乞丐心知溜不掉了,立刻拽著秦悠從桌底爬出來,一手叉腰,一手指著那人怒道:“我是來這裡要飯的,不是來打秋風蹭茶喝的!”
那人道:“你這小乞丐好生狡猾,明明喝了茶聽了書,怎地不認?”
小乞丐梗著脖子耍賴:“你怎知我是來聽書的?”
說著索性將懷中的破碗拿出來擺在桌上,氣勢磅礴的叫喚:“各位大爺行行好,小的年方十五,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因遭了災,我那七十的老母活生生的餓死。祖父不願餓死,遂帶著我們八個兄弟姐妹出來要一口飯,不為多的,就為填飽肚子。各位善人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給口飯吃。”
秦悠無語問蒼天了。七十歲的老母?這個沒文化的傢伙,是從哪聽來的戲文!
眾人:好無恥的小兒!
另一個人指著秦悠道:“好吧!若你們真的是乞丐,那你哥哥為甚穿的如此好?”
秦悠義正言辭的否認:“我不認識他!”
小乞丐:“……”
眾人:你當我們是傻子麼?
“眾位,聽小老兒一說。”那說書的薛先生撥了撥蓮花樂,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那位少年既然有苦衷,儘可不必打賞。人生在世,誰沒個急難困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兩位少俠若是又難言之隱,不妨將小老兒這盆中的銀錢盡數拿去!”
薛先生此話一出,贏得不少讚譽,眾人無一不露出尊重的神色,看著小乞丐和秦悠的眼神越發的鄙視。
可是這世上偏偏有人不懂何為臉皮,小乞丐一聽能拿錢,頓時喜不自禁,伸出爪子想要拿那銅盆。
秦悠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給那薛先生鞠了一躬致歉,拉著扭來扭曲的小乞丐迅速遁走。
“小悠,那盆裡約莫有百文錢呢!”小乞丐不滿的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