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大家記住了,明天一定要見報、上網。聽孟處長以命令的口吻對記者說話,武威很是有些吃驚,擔心記者們不買賬——據說記者是無冕之王,誰敢得罪他們?誰知,記者們一個個隨聲附和,還紛紛討好孟處長。真是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看來那些紅包沒有白髮。
事實證明,武威的擔心是多餘的。第二天,各家媒體紛紛報道了新聞釋出會的盛況,熱情讚頌我省農林戰線取得的輝煌成就。只不過有的媒體長一些,還配發了照片;有的短一些,僅有短短數行,如此而已。武威把這些稿件全部影印、列印出來,上報給了廳長。
新聞釋出會開得很圓滿,達到了宣傳的目的。領導很滿意,武威也長了見識。只是他從此對新聞失去了興趣,對記者的崇敬之情也蕩然無存。
但不管武威喜歡不喜歡,總免不了要和記者打交道,這是他的工作。這不,剛開完新聞釋出會,湖西市農林局李副局長就找上門來了。
李局長是來找他幫忙的。事情是這樣的,湖西市有兩戶人家發生林地糾紛,其中一戶便把有爭議的樹木全部砍伐賣了,另一戶於是告到市農林局。這是一起因林地糾紛而引發的普通的毀林案件。但不知什麼原因,卻遲遲未能得到處理。告狀的人家十分不滿,便四處上訪。
省裡一個二流報紙的記者聽說了此事,便前往採訪。湖西市農林局本著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精神,根本沒把這個記者放在眼裡,拒絕接受他的採訪。但記者哪會那麼老實,說不讓採訪就不採訪?他到下面去轉了一圈,寫了一篇稿子,然後到農林局請他們核實情況。農林局一看,稿件標題是《毀林事件為何遲遲得不到處理——關於湖西市毀林事件的調查》,矛頭直指當地森林公安。
農林局這回傻眼了,放下架子與記者協商,希望不要發稿。誰知記者軟硬不吃,雙方不歡而散。記者走時揚言,一定要讓農林局吃不了兜著走。
局長了解情況之後很生氣,責成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制止事態的發展,以免損害湖西市農林局和森林公安的形象。於是,李副局長帶人跑到省廳來求助。
李副局長說,記者反映的情況不屬實,聽信了一些人的片面之詞。如果見報,肯定會對事情的處理造成不良影響,嚴重損害政府機關的聲譽。所以,希望省廳出面協調一下,最好讓記者把稿子撤了。
武威一聽就明白是怎麼回事兒。這事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事,無非是砍了幾棵樹。但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執行,也夠得上拘留判刑的。森林公安遲遲未作處理,裡面一定有緣故。記者之所以揚言要報道,並非完全是為了主持正義,難說沒有一點私心雜念。
領導們千方百計阻攔負面報道,並非就是理窮詞盡。只是因為這種文章一旦發表,有理也說不清,更何況還有把柄落在別人手裡,弄不好引火燒身,甚至危及頭上的烏紗帽。
武威曾經參加過一個培訓班,聽專家和政府官員講授如何正確接受媒體的監督。專家們說,政府部門要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自覺接受媒體輿論的監督。官員們則認為要區別對待,因為有的記者別有用心、渾水摸魚,干擾了他們的工作。他們還結合自己的實踐,具體介紹瞭如何防範媒體記者的經驗和方法。
聽了半天,武威也有些糊塗。一方面,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各地各部門接受輿論的監督;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門又把防記者當作大事來抓,提出了“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口號。領導們口頭上都歡迎新聞媒體監督,實際上歡迎的是表揚。正面報道,不僅好吃好喝款待,還會有一份薄禮奉送;負面報道,不僅恕不接待,還會受到阻撓,甚至威脅。
道理是容易說得清清楚楚的,現實卻是複雜多變的。人家求上門來,武威也不好意思說不管。武威知道,這個報紙雖然號稱省級媒體,其實只是一個行業協會辦的,根本沒有什麼影響。問題是現在時興炒作,屁大一點事一旦炒作起來,便不可收拾。正像偉人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必須扼殺在搖籃之中。
武威不熟悉這家報紙,也不認識它的記者。只好調動自己在媒體的關係,拐彎抹角好不容易請來了報社的一個主任和當事記者。大家在飯店一坐,酒杯一端,一切盡在不言中。酒酣耳熱之際,湖西市農林局的同志趁機表示了一點心意,奉上兩盒土特產(武威知道里面還有信封,數額還是他參與商定的)。報社主任哈哈一笑,說這是一個誤會,請他們務必放心,這事就到這裡為止了。又說,不打不相識,以後大家就是朋友了,多多聯絡,有話好說。
大家果然像老朋友似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