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2/4 頁)
些地方更需要維修的是民房!
百姓在那次的炮轟之中死傷無數,日本那時的房子大多都是木製的,炮轟加著火,京都連成一排排的屋子倒一間,其它的都跟著一塊倒。
而且,他們的政府也沒錢。國庫的錢大部賠償給了中國,因為不賠不成,不賠怕他們再打過來。剩下的,他們還想恢復生產,哪有閒錢給貴族,和尚修那些沒用的東西。
現在這些貴族就算有錢修自己家、神廟,其實也沒用。因為沒有船和碼頭,他們無法從海外去購買(掠奪)更多的原材料。就用本土的那些材料,不是不行,也有問題。沒有匠人,死的死,殘的殘,好容易留下點,人家也就只有一雙手,而損毀的可是整個國家。
更倒黴的是,因為大量的炮轟,引發了他們境內一座活火山運動,火山一爆發,讓他們境內雪上加霜,現在他們沒事就想向中國推銷的社會制度也就沒什麼用了。國會與軍方打架,而天皇傻傻的啥也做不了。
不過大家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向最近的咸豐求救。不過咸豐好言安慰了幾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他十分沉痛的表示,作為日本曾經的宗主國,他們原本是應該幫助的。不過呢,這些年,他們的生活也不易,而這回的災難,完全是日方庇護那些倒黴的海盜引發的。所以在他們沒有道歉和賠償之前,就算他是皇帝,也得關注國內百姓的聲音。
等道了歉,把要賠的銀子拿出來,說自己沒船,沒碼頭,想賠沒機會。他們其實也不傻,想著,你們要來運銀子,那麼,就得幫我們先建個碼頭。況且,你們運銀總要挑夫,也能幫著提供一些工作的機會吧?順便還跟理藩院電報商議,你們總要來的,不如帶一船糧食和其它的東西來,我們買。
理藩院都是青妤一手帶出來的,一個個做生意比外交強多了。他們倒是不介意派船去運他們賠付的銀子,但是幫助救災,那個,我們哪有這個能力?我們是弱國,我們有啥本事幫你們。什麼?你們可以買?這個我們就可以談談了。
於是,理藩院立即去找水師和工部開會了,他們決定讓水師帶上工部的工匠先修一個深水碼頭出來,不過呢,他們要先談好,這個碼頭是姓中的,所以只有中國的船隻可以使用,他們會派人管理,希望日方把碼頭那方圓十里的地方作為中方的合理曬貨區,為此,他們可以每年給日本一部分的補償。
這些都是理藩院自動自覺乾的,根本沒讓咸豐和青妤來給他們出主意,一個個動得可歡快了。
聽完了,青妤都想給理藩院寫個大寫的‘服’字了。順便還想想說,這些人哪像外交官,一個個的就是心黑手黑的生意人啊!要不改名叫‘對外貿易部’吧!但想想還是算了,披著理藩院的皮,做事還是比較有隱蔽性的。
所以最早坐水師的船去日本的,不是工匠,而是理藩院的名嘴,跟他們嘴戰三百回合之後,就簽字了一系列的“互惠互利”合約。十年內,中國會給他們建碼頭,並派工匠來幫助他們修建民房。不過,這些都是有代價的。就是請日方歸還從唐時起,從中國帶走的各種古物。也就是說,哪怕是屬於中國的一個紙片,那也是要還給中國的。
於是很多日本皇室和一些寺廟收藏的各朝中土的古物被清理出來,碼頭很快被建好,然後水師押送著各種天朝已經飽和的消費品和一些陳糧,換回他們的銀子,還有原本從中國過去的古董。
其實日本皇室還真的不樂意拿這些東西來換,他們沒那麼愛民如子。況且,他們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有出處的,真不是他們搶來的,憑什麼叫“還”。再說,這些東西都是他們私有財產,憑什麼拿出來救濟平民?
青妤接到了日本皇室抗議,但是青妤才沒有咸豐那麼好脾氣,還要解釋,一直把電報扔一邊,提都懶得提。不過,她倒是讓李鴻章去京裡找個地方,蓋個博物館,那些被還回的古物寫上說明,讓百姓免費參觀,門口要立上一位大碑,讓每一個來看的人都知道,這是我們漢唐成就。
在形式比人強的境地之下,他們也有國會,他們也號稱是君主立憲。在某些有心人的挑唆之下,日本皇室真的被架空了,政府真正的掌握了權利,當然,一群軍人也進入了政府機構。
理藩院那些人,就沒有好鳥,在把局布好之後,他們還沒來得及幫人家恢復生產,他們就幹起了“挑著群眾鬥群眾”這一光榮的傳統。這會青妤才明白,這些人從來就沒有想過幫助他們恢復生產,於是日本在沒有船、沒碼頭的被關無奈之下,國內再一次陷入了混亂之中。
當然,中國的商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