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視處理能力帶動16~32部輔助處理單板裝置。輔助處理機則用來控制數字交換系統的動作,相當於工控機。
由於是開放式分佈設計,因此長久研發的系統可以同步擴充交換網路、內部信令網路和資料處理能力,這些只要增加處理系統就可以了,有些類似於後來的計算機機群系統,可以滿足通話線路容量不斷擴充套件的需要。
這種結構硬體結構簡練,可維護性及擴充套件性極強,哪怕有一部分出現故障,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更換而不影響整套系統的運作。
最有利的是,由於是完全自主設計,長久他們天馬行空,所有硬體底層協議和內部高速信令網路都遵從一個標準,無論是系統管理、交換網路、網路傳輸、數字介面、模擬介面的各個層次,都可以實現無縫接入,無需進行協議的轉換。新穎的軟體控制方法可以簡單的擴充新業務——只需要修改程式就行了。
真是所謂解放思想,無所不能,長久他們一旦從傳統交換機思路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其研發進度是一日千里。
這當然可以理解,一幫做計算機的人居然開始搞交換機那是什麼景象,能做出什麼東西出來。
把計算機網路和整合概念一加入交換機的研發中,似乎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交換機不懂的問題長久他們就繞過,在計算機技術中尋求突破,簡單而廉價。
800門規模的樣機成功之後,長久他們本來是想現做2000門的,後來遇到瓶頸,無奈之下才引入分散式處理系統的概念,誰知誤打誤撞,長久發現按分散式的原理,萬門交換機也不在話下,只要多加模組就行了,索性放棄了2000門交換機的開發,直接上了萬門大型機。
有了分散式這個突破,萬門大型交換機樣機很快就成型了,81年的10月份,長久研究室正式開始進行試驗。
實驗室的驗證很成功,基本上可以達到等效8000門規模的實用效果,這讓長久他們很自豪,畢竟這是國內完全自主研發的大型交換機,在國內傲視同群,想必日本也沒有這樣的東西——全數字的大型交換機全世界也沒有幾家能生產。
主體結構定型了,下面收尾的工作就不是長久他們的強項了,為了趕時間,長久找了廣東電話局合作,進行各種外圍電路、介面、過流保護等等裝置的研製。
這些只是末節了,一切都有專人主持,長久得以騰出手來考慮總局領導交代下來的任務。
人口普查是大事,如果不用自己國家的計算機絕對是個恥辱。如果國內完全沒有能力倒也罷了,偏偏是在外部條件壓迫之下去買國外機器那就近似於漢奸行為了。
只是條件所限,最有可能使用的國產計算機用的核心部件是外國產品,使用起來諸多掣肘。
這已經不是一般的選型問題了,長久專程飛到北京和總局領導又深切交流過一次,兩人都同意這次選型關係到國家的臉面。
作為一個計算機研究人員,在感情上長久絕對不認為自己設計的計算機不如老外的,但是現在實際困難很複雜,哪怕一個螺絲釘是不是國產都牽扯到各派的觀點,讓長久很傷腦筋。
至於總局領導關心的倒不是臉面問題,他對長久能不能在年底之前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很有疑問,時間太短了。
“重新設計肯定來不及,再說了,換處理器嗎?國內好像還沒有32位的cpu,連16位的也沒有,如果要執行這種大型的資料庫,16位的處理機是最低要求。”長久搖搖頭,不過卻很輕鬆。
總局領導一聽這話臉色頓時有點不好看:“你可是我們的唯一希望,你都說不行了,難道我們真要買老外的東西?”
“那也不一定。”長久想了想,“得看進度,我有了個方案,但是沒有人來做。”
“你要什麼樣的人,我們提供。”領導很著急,“只要能在年底拿出方案來,一切都好說。”
“我的交換機也快出來了,這入網許可……”長久故意吊領導的胃口。
“哦!”總局領導很驚訝,“難道成了?你們做好了之後申請成果鑑定,我給你牽頭。”
“那好,我的意思是這樣的……”長久開始訴說自己的設想。
原來長久打的是機群的主意,隨著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越來越高,超級計算機的價格也越來越昂貴,因此叢集系統就出現了。
這也是分散式運算的一種應用,若干臺計算機用專用的網路連線起來,透過作業系統分配任務,可以提供媲美大型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