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4/4 頁)
,這不,迫不及待的跟他探討今日的論題。
“哈哈哈,真是英雄出少年,老夫不承認自己老了也不行啊,以後就是你們年輕人的一代啊。”周縣令最是欣賞少年的氣度以及由內而外的淡定從容。
“周大人過獎,小生需要像您多多學習,以後有不懂的還需向您請教。”
“好說好說,好了,咱們廢話不多說,談談你這次考試的題目吧!”
其實他的目的就是想看一下這個少年回答的如何,是否和縣試一樣。
雖說鄉試強者更多,但楊奕辰有案首的光環,他關注的是少年可以考前幾名,而不是是否能考上。
要知道,如若臨沂出這麼一個少年英才,不說別的,在省城那邊他都會露臉,當然了,周縣令不十分在意那些功名利祿。
但是他在意的是如若能做出成績,將來辦案或者臨沂有困難,在上官那裡有個好印象,很多事情會方便許多。
當然,最好的可能就是楊奕辰高中解元,那麼他這個縣令,在京城或許都能被提及,若是金鑾殿上。。。。。。
這是每一個文人畢生的追求,當時周縣令只是考中三甲進士,並沒有入宮面聖的機會,在聖上心裡,根本沒有他的一點印象。
這算是他的一個遺憾吧!
楊奕辰仔仔細細的複述自己所寫文章,每一個論據都講的清清楚楚,周縣令不由拍案叫絕,這可真是絕了。
就這麼一個孩子,分析實事政事居然有如此獨到的見解,如若得不了好名字,他願意把頭拿下來當球踢。
“不錯不錯,沒想到你這孩子能分析的如此精闢,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啊!不過要是再加上一點好一點的措施建議會更好。”周縣令一邊感慨,一邊陷入回憶。
和楊奕辰同等年齡的時候,別說鄉試了,連縣試都沒有參加過。
他十六歲才考中秀才,接下來每隔三年,參加一次考試,從秀才到進士的距離,他用了整整六年。
當時二十多歲的進士,已經十分了不得了。
沒想到人比人氣死人,眼前的少年就是來打擊人的。
“謝謝周大人指點,學生以後定當全力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