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頁)
大哥調一隊王府禁衛來,但有那可疑人物,盡數打殺了就是。看看哪個還敢來刮燥!”
肖遙看著他,不由微微一嘆。這趙佶無論多麼聰慧,終究還是個孩子。遇事只管一面,不能往深處去想。他和趙佶相交這麼久,現趙佶雖是貪玩。卻並不壞。至於後來登基,大花石綱,驕奢淫逸,窮奢極欲的。想來定是被他面前的佞臣特意引導所致。
趙佶本就是半路突然登基,毫無從政經驗。讀書又只是迷戀詩詞歌賦的華美,於那治國治政之道,並沒像其他帝王那般。從小就接受過系統的培養。如此一來,就算是個好人也能給帶溝裡去。更何況趙佶又是天性貪玩的個性呢。
此刻眼見他暴跳如雷的,滿面通紅,知道他定是深覺自己身為王爺,自己的朋友卻被下面地臣屬監視。自尊上下不來所致。但其中關心自己的拳拳之意,倒也是一目瞭然。心下頗有些感動。
當下向他微微擺擺手,讓他坐下。溫聲道“二弟,你既是對一些事隱約有了準備。為何不在平日多讀些治政的書呢?”
趙佶聞言突地一愣,低下頭若有所思。肖遙又道“今日之事。你只看到表面,就急躁暴怒。若是被有心人加以利用,你只是個王爺也還罷了。不過是讓親痛仇快而已。但若是你為帝君的話,可知天子一怒。伏屍千里一說嗎?你當戒躁,遇事先聽先看,多方調查,細細分析,再謀而後動,方是道理。你當謹記!”
趙佶悚然一驚,起身恭聲道“是,大哥,小弟記下了。”王冼在旁聽地二人的對話,面色不由的變了變,欲言又止,終是輕嘆一聲,不再說話。
肖遙身子後仰,微微沉思一會兒,這才道“我這竹園佃戶之所以生活的好,不外乎兩個字——管理。”
趙佶精神一振,端正而坐,仔細聽著。肖遙讚賞地看他一眼,這才又接著道“孔子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已被多少大儒視為金科玉律,然究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活學活用呢?上古三皇之時,天下民智未開,除了有限幾人得了天地存演之道,體四時變化之微妙,而後能自己總結推演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來,大多數人,實在是並不能理解的。這個時候,就是孔夫子說的可由之而不可知之。
然而隨著時代地變遷,剩餘物品的不斷豐富,人們的智力已隨著物質生活的好轉而有所開化,更多地人學會了思考。而這個時候,若是再去死搬硬套孔夫子的話,可就大謬了!這個時候,孔夫子地話當重新斷句,變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個意思就是當百姓願意聽從的時候,自可順勢而動。若百姓不可使地時候,當教育他們,使他們明白事理,知後自可由之了。若是一意而行,不管不問,那麼最終是按著扭頭喝水,強扭的瓜不甜,進而矛盾激化,演至大亂。
我竹園之人,我從不強迫大家去做什麼,我只是告訴大家,當你這樣做了,你會得到什麼,當你那樣做了,你又會失去什麼。故而,竹園之內,少有紛爭。
除這之外,就是分工地問題,十個人同時完成一道工序,和分成兩組,各自負責一段,齊頭並進,然後完成後,按勞分配,讓大家各有所得。如此一來,他人需要十天完成的事兒,在我這兒,則只需一天。同樣地時間下,而所得就會相應的十倍之。我取其半數,剩餘之數,仍比外面多出數倍。
人的潛力無窮,被動的讓人趕著去做,和主動的自己要求去做,所得的結果,將會是天地之別。是以,在竹園之內,人人爭先,而少有懶漢。眾人奮力,則產出就多,產出多了,其民就會富裕,民富我這做園主的自然也就富了。二弟,你,明白了嗎?“
網友上傳章節 第九十一章 奇怪的青袍客
觀星樓平臺上,肖遙緩緩講述,深入淺出。他不求眼前這位未來的皇帝能一朝頓悟,一下子將前十年落下的功課都補回來。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今天自己能幫他一分,就是一分。他能學的一點,日後自然是會少犯錯一點。
肖遙淳淳而誘,藉著哲宗問富的引子,就勢給徽宗趙佶先上了一堂課。趙佶聽的津津有味,生平次覺得,原來在詩詞之道外,尚有這許多趣事。
王冼坐在一旁,靜靜的看著眼前兩人,心中卻是如同滔天海浪一般。自方才二人開始的一問一答,他就隱隱的覺察到,自己這個內侄,怕是有些個野心。只是平日裡除了紈絝嬉玩外,並未顯露。
而在見到了肖遙後,便猶如鐵塊遇到了磁石,莫名的就走到了一起;又如藏於囊中的尖錐,雖尚未扎到人,但那微露的鋒尖,已是漸漸閃出了寒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