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科舉大綱(第1/2 頁)
入春之後的南京城顯得給外熱鬧,天下士子云集南京城的盛況再次出現,不僅是大明朝南遷的原因,還有就是大明朝要開始金秋科舉了。
所以很多學子都早早地來到南京城,開始拜會各家名師高官,拉攏人脈,以求在將來獲得更好的仕途出路。
而且隨著大明禮部公佈了金秋科舉考試大綱之後,大明朝南遷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也算在一片期待聲中落地了,各種猜測都隨著大綱的公佈而停止了。
在禮部公佈的大綱裡面,科舉取士的科目分為:進士、明經、明算、明法、明字、明醫六科。
其中進士、明經、明法、明算、明字都沒有超出眾人的意料,這些都是傳統科目。
自元朝之後,進士科已經獨霸朝堂,明朝也是如此,雖然有其它科目,但是進士科參加殿試,也就是所謂的天子門生,所以就掩蓋了其它科目。
元朝甚至直接廢除了其它科目,只取進士科,在明朝也基本如此,雖然還有明經等科目,但是學子們都會參加進士科,進士出身已經是讀書人的嚮往,而且進士科也是最難的一科。
進士科以四書五經為範本,其中四書為《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為《詩》、《書》、《禮》、《易》、《春秋》,出題範圍不超過四書五經。
但是備受推崇的理學名著,朱熹的《四書集註》卻沒有出現在進士科範本里面,只是在公告中說明以四書五經為主,至於其它關於四書五經的集註之類的書籍,則是可以作為考生的參考。
這個改變讓很多讀書人都意識到了,進士科要改革了,程朱理學獨霸朝堂的局面要改變了,這是皇帝陛下給其它學派留下了空間。
如今天下讀書人,九成都是程朱理學出身,經過元明兩朝對理學的推崇,其它學派已經無法和程朱理學抗衡。
看了這次考試大綱,程朱理學的考生雖然心中有些失落,但是也算滿意。
雖然沒有明確《四書集註》作為考試範本,但是也沒有說不可以採用裡面的觀點,而且程朱理學的學子們都是以《四書集註》來解釋學習四書的。
進士科的試題則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填經,也就是經文填空,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摘錄裡面的名句佳篇的一部分,將其中的一些詞語空出來,讓考生們填寫。
填經對於如今的讀書人來說,其實是最簡單的一部分,基本上都是白送的分數。
第二部分考察對經文的理解,挑選出來一段經文,進行解讀。
第三部分考察詩文,按照考試要求作詩。
第四部分是策論考察,給出一個觀點,然後進行解讀,闡述治國理政的政策。
進士科是學子們最熟悉的科目,尤其是第一部分考察填經,基本上沒有任何難度,這個時代的學子那個不是熟讀四書五經的。
第二部分的經文理解,本來是沒有什麼難度的,但是這次考試不同了,因為沒有明確說明《四書集註》作為範本,那麼同一段經文,不同學派的解釋也就不同了,所以這一部分可能就要有區別了。
第三部分的詩文也沒有問題,完全就是個人才學的考察。
第四部分的策論才是最難的,分數最高的就是最後一部分的策論,這才是關鍵,也是各學派差異最大的地方。
不同學派觀點對於治國理政的理解也不同,所以表述的思想也就不同,這就要看主考官和皇帝陛下的喜好了。
至於明經考試,則是純粹考察經文的科目,考試以《論語》、《孝經》為主,加上九經的考察。《禮記》、《春秋左傳》這兩經被稱為大經。《毛詩》、《周禮》、《禮儀》這三經被稱為中經。《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這四經被稱為小經。
明經考試分為三個級別,為通曉二經者,三經者,五經者,通二經者則是需要通曉大經一部,小經一部,或者是兩部中經。通三經者,則是通曉大、中、小經各一部。至於五經者,則是大、小經偕通。
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考試,選著的不同,成績自然也不同,二經自然是沒有三經高,但是如果三經考試成績不理想,也不一定有二經考生好,這都是相對而言,至於通曉五經之人,大明朝都屈指可數,都是大賢了。
明經考試的試題無論是二經,三經,還是五經,都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填經,也就是填空,考察學子對經文的記憶,第二部分則是經文理解,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