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永嘉學派(第1/3 頁)
進士科的策論結束之後,張元久就開始組織考務官整理試卷,每個殿堂的試卷都會被裝訂在一起,根據不同科目進行分類。
然後就是謄抄試卷,有專門的小吏對試卷進行謄抄,其中主要是對策論進行謄抄,然後交給以張元久為首的一眾主考官進行閱卷。
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明醫科的試卷中前部分都是標準的普通試題,也就是有標準答案的,這些題目的批閱就交給普通的主考官就可以了。
這些人只需要按照標準答案對考卷進行批閱,基本不會出現錯誤,然後再由一部分考務官抽查,減少錯誤的可能。
至於這些科目中的詩詞和策論,就要由張元久和幾位才學之士的考務官進行批閱了。
朱由檢在考試結束之後,再次來到了考院,他帶來了一些禮品看望參加考試的考務官們,然後也進入了卷房,檢視了批閱情況。
朱由檢已經告知張元久取消進士科的殿試了,這也就是說張元久他們將會直接確定科舉考試的榜單了,然後將他們的策論交給朱由檢,朱由檢在欽點狀元、榜眼、探花。
朱由檢不想繼續提高進士科的地位,進士科歷來都是天子門生,主要原因就是在進士科取得好成績的考生可以得到殿試的機會,由皇帝親自出題考核,確定最終榜單。
這也就是進士科為什麼受到讀書人的青睞,甚至元朝時期只設定進士科,但是朱由檢不喜歡這種一生鑽研儒家典籍的人。
大明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官員,而不是大量的學者,所以朱由檢準備將進士科降低,他更傾向於明法、明醫、名字等專業科目,這才是大明急需的人才。
進入卷房,裡面都是忙碌的考務官,張元久也在其中,此時正在和幾位考務官批閱進士科的策論試卷。
朱由檢的進入雖然引起了短暫的騷動,但是卷房的秩序很快就恢復了,考務官們繼續忙碌著批閱試卷。
“先生,沒有什麼事情吧?”
朱由檢朝著身邊的張元久問道。
張元久隨後說道:“沒事,三日之後就可以出榜了。”
因為考務官有兩百多人,所以閱卷之事進展的非常順利,張元久認定三日之後就可以出榜了。
朱由檢心中歡喜,然後隨手拿起一份試卷,這些都是張元久批閱完的進士科策論試卷。
“格,至也,窮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物來則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則意誠不動。意誠自定,則心正,始學之事也……”
這是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讀,這位考生明顯是程朱理學出身。
朱由檢對程朱理學沒有偏見,但是這位考生單純地解釋“格物致知”的道理,卻忘記了還有更重要的一句話,那就是“君依於國,國依於民”這句話。
朱由檢是要考察考生將傳統儒家理學和治國之道結合起來進行論述,所以這個考生太偏重傳統理學的論述了,這也是眼下理學空泛的教學模式所致,太過於強調義理,而忽視了具體的治國理政。
朱由檢看到張元久在這份策論下面寫了一個大大的紅色“丙”字,是甲、乙、丙、丁四等中的第三等,基本上是沒有希望了。
“天之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與我,非由外鑠。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為主,則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惑……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朱由檢隨後又拿起一份考卷看了起來,這是陸氏理學的觀點,這個考生和之前的那位考生一樣,專注解讀“格物致知”。
朱由檢看了一眼之後,也就沒有興趣繼續看下去。
“人情莫不好善而惡,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蓋寡,惡且非者實多。何哉?皆物誘之,物迫之,而旋至於莫之知;富貴汩其智,貧賤翳其心故也……”
這是北宋司馬光的觀點,這個考生可能斷定朱由檢將“格物致知”和“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結合起來,應該會喜歡史學家的思想,於是就採用了司馬光的觀點解題。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未盡也……”
這也是傳統程朱理學的觀點,這些考生都是專注於義理的解釋。
朱由檢看了幾份策論的試卷,心中感覺無趣,而且張元久也和他的觀點一樣,這些考生考生試卷成績都是“丙”,稍微有些文采的,最多給了一個“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