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馮特曼北上(第1/2 頁)
就在馮特曼想要見到大明帝國皇帝朱由檢的時候,驛館的官員統治馮特曼,他們可以北上了,會安排馬車接他們離開,然後前往北面的京城。
入春之後已經可以感覺到一陣暖意,馮特曼和四百多人的使團啟程北上了,他們首先是透過吊索橋渡過了長江,然後進入了揚州府,揚州府的富庶在場震撼了馮特曼。
入春之後的揚州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到處都是忙碌的百姓,馮特曼看到這般景象之後,心中一陣感嘆,大明帝國的底蘊確實強大。
在揚州府,帶領馮特曼他們的大明官員離開了,他將馮特曼他們交給了一位明軍校官,這個校官帶領著一支軍隊準備北上,同時奉命護衛這隊使團北上。
校官首先是一直三千人的明軍部隊,這支明軍部隊在揚州駐防,此時奉命北上換防北伐的第一梯隊部隊。
三千部隊全部都是火槍部隊,現在明軍新軍已經全部裝備火槍,每個士兵的肩膀上面都扛著一支新式火槍,身上是黑色的明軍軍服,揹著行軍包,腰上是一把插入劍鞘的刺刀,還有匕首,軍官還有手銃,以及彈藥袋子。
這是馮特曼第一次近距離結束明軍,明軍軍容非常整齊,每個士兵的軍裝都非常整潔,尤其是上穿著皮靴的軍官,頭上是精緻的頭盔,看上去英姿颯爽。
馮特曼他們跟隨的這支明軍部隊不僅有三千人的在作戰部隊,還有兩百人的後勤部隊,後勤部隊負責糧草和隨軍補給的運送。
離開揚州府之後,馮特曼他們就一路開始北上,這支部隊是步行行軍,但是馮特曼他們是使團,使團中的一些身份特殊的主官可以乘坐馬車,但是馬車有限,馮特曼他們大部分人都是隨著軍隊步行北上。
馮特曼為了好好地瞭解大明的風土人情,他大部分時間都是隨著軍隊步行趕路,很少坐車。
開始北上之後,馮特曼對明軍更加敬服了,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軍隊,一路上軍紀非常嚴明,中途別說掠奪百姓了,就是百姓送上來的食物都不會接受,即使推脫不掉的,也必須要給給錢。
一路上明軍行軍非常有紀律,軍隊一支按照一個節奏趕路,並且對使團也有著嚴格的要求,使團的人員都要接受軍隊管理,沒有軍官的命令不得擅自離開,一切行動安排都需要聽從軍官的安排。
馮特曼他們就這樣一路北上,作息時間非常有規律,而且馮特曼發現了一個令他非常驚訝的事情。
那就是他們一路北上,每隔十里都會有一個驛站,這是馮特曼最為震撼的,這些驛站都是官府負責運送,每個驛站都有儲存貨物的倉庫,圈養馬匹牲口的馬廄,還有車輛房屋。
隨著朱由檢放開人口流動,加上鼓勵商業,驛站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之前驛站只是服務官府,現在驛站已經完全放開了,全部用來服務民間百姓,往來的人員,信件,貨物,都可以透過驛站來轉運,加上官府良好的信譽,低廉的價格,於是驛站就成為了大明最忙碌的地方。
但是即便如此,驛站作為兵源和為文書重要的中轉之地,當明軍到來之後,驛館早就已經接到了命令,早早安排好了前期事物。
因為有將近四千人,驛站的房屋根本住不下,但是驛站都會留下一塊空地,當明軍需要宿營的時候,都會選擇在驛站外面的空地,這也是特殊規定。
馮特曼不僅震撼大明帝國的軍隊,更是對這個國家的治理的先程序度感到震撼,一路走來,他們從崇明府走到揚州,然後北上進入淮安,在進入山東,沿途都是城池和驛站,道路暢通,治安非常好,道路兩側都是整齊的田地,入春之後到處都是農夫在耕種土地。
一路上這支軍隊所到之處,都有官員準備,物資供應的非常準確,沒有任何慌亂。
因為北伐的需要,內閣和樞密院強化了各地驛站和府庫的管理,方便軍隊沒到一個地方就可以獲得物資補充,如果是剛剛光復的土地,則是建立大型的兵站和補給站,方便軍隊的調運。
現在隨著中原的光復,內閣開始著手準備恢復運河,運河從揚州出發,一流進入淮安,然後通向開封和洛陽,隨後折返進入河北,再進入京城,這一支都是一條非常穩定的水路運送通道。
之前大明京城巨大的糧食耗費都是透過運河從南方調運糧食的,如今京城被收復了,隨著軍隊和官員們漸漸北遷回到京城,加上人口漸漸地殷實起來,所以糧食調運將會重新開始。
如今大明帝國的海軍強大,所以可以彌補運河缺失的缺口,但是海運風險大,耗費的成本也高,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