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遼東困局(第1/2 頁)
高麗北方被明軍攻破了,隨著深秋的結束,整個北方陷入了茫茫白雪之中,這一年又結束了。
即將結束的中興七年冬天格外的寒冷,但是這個冬天對於北方百姓來說是幸運的,活下來的人都等到了大明的光復。
北方殘存的百姓躲在安置房裡面,他們可以得到糧食,能夠活過這個冬天,看著外面暴風雪的寒冬,所有人都在慶幸這個冬天明軍來了,如果繼續在這些叛臣和流寇的統治下,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此時的北方,已經進入相對穩定時期,明軍的第二階段北伐勝利結束,大明之前的疆域基本上已經恢復了,現在就剩下了遼東之地了。
遼陽城,入冬之後的第一場大學就非常大,遼東之地更是一片冰霜,寒風凜冽,這種極寒天氣非常少見,直接讓退守遼陽的滿清猝不及防。
東北一帶的牲口大量凍死,很多牧草都沒有收割,然後就被大雪壓在了下面,倖存下來的牲口也只能捱餓了。
遼陽城,白雪已經讓所有的軍事行動停止了,可能這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大明繼續進攻,那麼遼陽可能就要保不住了。
現在大明已經佔領了高麗,多鐸被明軍俘虜了,明軍十萬大軍壓境遼陽,加上遼陽南面的淩河一帶駐守的明軍,也有五萬人之多,明軍對遼陽的壓力非常大,讓多爾袞心中焦慮不已。
如今大雪落下,雖然對滿清造成了重大損失,但是遼陽的滿清朝廷知道,下雪之後,明軍的進攻就不會開始了。
雖然明軍不會來進攻,他們可以暫時喘口氣了,但是遼陽的滿清朝廷也不是高枕無憂了,此時多爾袞需要面對更加棘手的問題。
突然的大雪讓遼東猝不及防,大量的牲口凍死,加上明軍對遼陽的壓縮,遼陽現在面臨著極端的人口和糧食缺陷。
之前滿清入關掠奪的漢族奴隸經過遷都和頹敗,加上明軍在遼陽周圍巨大的軍事壓力,這些漢人奴隸除去死了,大部分都已經被明軍掠奪回去了。
當年沿著遼陽到錦州和寧遠一線都是平坦的平原,非常適合耕種,滿清四次入關,掠奪了上百萬人口來到這裡生產,也奠定了滿清崛起的基業,但是如今這些耕種的漢人都不在了。
加上旗人生產才剛剛恢復,隨後又遭受了雪災的打擊,遼陽的糧食立刻緊張起來。
入冬之後的遼陽城顯得格外蕭條,人口凋零,讓遼陽生產恢復能力大大降低,同時多爾袞需要供養十萬大軍,而且為了防禦明軍的進攻,多爾袞還在擴編軍隊,所以生產人口更少。
遼陽的蕭條也是滿清朝廷的體現,衰敗的氣氛瀰漫整個朝堂,多爾袞雖然極力調運糧食供應遼陽,但是匱乏的糧食讓他依然捉襟見肘,只能透過各種限制供給來維持。
幾個滿清士兵冒著風雪站在城頭巡邏,他們一身棉甲襖,懷中抱著長槍,但是依然頂不住寒冷的風雪。
如今隨著漢軍大量的叛變,遼陽的漢軍基本上被解散了,畢竟漢軍的軍心早就倒向大明瞭,多爾袞也不得不防。
所以現在遼陽的守軍都是旗人或者入了旗籍的漢人來充當,真正的漢軍已經不復存在了。
此時,遼陽城下來了一隊車隊,這對車隊是從北面而來,運送不僅遼陽的物資,車上都是一些野獸或者凍魚之類的,少有糧食。
多爾袞極力調派糧食供應遼陽,但是隨著南方的失陷,最重要的稻穀補給不見了,尤其是從南面錦州運送過來的糧車沒有了,當年錦州的糧食幾乎養活了一半滿清人口,如今這個大糧倉已經成為大明的了。
所以從北方運送過來的物資,少有糧食,過了遼陽之後,就是女真人的老家,但是那裡更加荒蕪,雖然資源豐厚,但是還沒有被開發出來,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人口稀少,都是一些旗人部落在那裡放牧。
守衛城頭的滿清士兵看了看下面的馬車,嘴角上面閃過一抹嘲諷,他此時對滿清都帶著嘲諷了。
因為這個旗人士兵也已經感受到了滿清即將滅亡的徵兆了,當年他們旗人是何等的勤勞善戰,團結一心。
很多旗人都知道,他們已經沒有了當年創業時候的銳氣了,當年他們一邊生產,一邊打造兵器,只要有戰爭,都會興奮的睡不著覺,然後爭先恐後地衝入戰場,渴望殺敵立功,獲得賞銀。
但是後來旗人變了,可以說是統治者們變了,於是造成了旗人開始懶惰自私,分裂自保,甚至發生內部消耗,走到了如今的地步。
守城的這個旗人士兵看著下面一車的凍魚,這是從冬捕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