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第2/4 頁)
。
“看來傳言也不一定對!”張須陀輕捋鬍鬚,笑看李旭與齊郡諸位同僚舉杯豪飲。
“李小哥好酒量!”三碗烈酒飲過,勇敢、謙虛、舉止得當的旭子已經初步被齊郡人接納。看著他年青的臉龐,父老們用自己習慣的稱謂讚歎。
“能為齊郡鄉親盡力,能和齊魯男人並肩抗敵,是李某之福!”李旭微笑著,回答。踏著鼓聲的節奏,拉馬走入歡迎的人群。醺醺然,腳步虛浮。
人群中,他看到一張張似曾相識的笑臉,熱情,誠摯。
他扭回頭去,看著眾將士一個個跳下馬,依次接過父老鄉親們的慶功酒。再轉過頭來,看見遠方寧靜的曠野和絲絲縷縷隨風飄蕩的炊煙。煙霧中,他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輕輕唱著歌,飄到自己馬前。
少年人醉了,醉了個人事不醒。
酒徒注:如果看著還可,請投貴賓票。每天一張,無須多買,也切勿忘記。
第二章 壯士 (六 上)
流寇們習慣於走到哪裡吃到哪裡,所以他們的隨軍輜重中很少有糧草。但是對於珠寶、玉器和黃白之物,無論敗得多麼狼狽,流寇們卻從來不捨得拋棄。那是他們重整旗鼓的本錢,也是縱橫鄉里的目的所在。比起金銀珠玉,糧草並不重要,因為吃完了,大夥可以到防備虛弱的城市和大戶人家的堡寨中搶。士兵的重要性也不大,這年頭到處都是災民,只要有了錢,就不怕沒人來當差混日子。
齊郡周邊所有流寇隊伍當中,裴長才的貪婪之名最盛。他和石子河二人又剛剛攻破長清縣,有大筆的賊髒沒來得及處理。岱山一戰,二人全軍覆沒,於是,這筆橫財就不出任何意外地落入齊郡郡兵之手。所以,當運送繳獲物資的牛車返回歷城後,太守裴操之和郡丞張須陀二人的眼睛一直樂得眯縫著。一眾地方文官見到郡兵將領,也愈發客客氣氣,彷彿對方身上隨時會有肉好向下掉。
李旭起初對文官們的客氣有些不適應,後來經秦叔寶和羅士信二人一解釋,才知道郡兵對繳獲物的處理方式和府兵不一樣。府兵的將領都有朝廷支付的固定餉銀可拿,普通士兵也可以免除稅賦,順理成章,他們的戰利品通常也要上繳國庫。縱使朝廷有獎賞發還回來,攤到每個人頭上也剩不下幾枚銅錢。而郡兵們的補給不依賴於朝廷,將領的餉銀和士兵的日常所需都要從地方上獲取。世道越亂,需要養的郡兵越多,給他們配備的兵器鎧甲也需要越精良。久而久之,郡兵的物資供應和薪餉支付就成了地方財務上一個填不滿的大洞。為了彌補虧空,同時也為了照顧地方上的不滿情緒,從去年開始,朝廷特地下令,剿匪所獲得的輜重歸郡縣自行支配。
“那弟兄們的鎧甲兵器不就有著落了麼?”李旭聽完秦、裴二人的解釋,也覺得非常高興。經過連續兩場血戰,他已經和郡兵將領們打成了一片。特別是秦叔寶、羅士信和獨孤林三個,由於大夥武藝“難分高低”,所以彼此之間竟有了悻悻相惜之感。
“不夠!”秦叔寶輕輕搖了搖頭,否定了李旭的看法。“戰死的弟兄們需要撫卹,受傷致殘的弟兄們需要錢養活他們的下半輩子。太守府的文官,地方上的屬吏都沒少幫了忙,不能讓他們白白出力!”說著,他輕輕地嘆了口氣。大概是對這種分配方式很不滿,同時有感覺到很無奈。
大隋朝對地方上施行文武分治政策,太守或郡守不干涉武事,郡丞、督尉也不干涉地方政務。但在實際運作中,文官們總是能輕而易舉地卡住武將的脖子。像張須陀這樣既能讓文官們傾力相助,又能另將士們捨命相隨的郡丞,實在是鳳毛鱗爪。為了維護這種文武和諧的大好局面,弟兄們用性命換來的戰功和戰利品被分掉很大一部分,也是不得不付出的犧牲。
但武將們的付出也不是沒有回報,在戰利品和俘虜被遞送到歷城的第二天,裴長才大人就寫了一封請功信,派人快馬加鞭的送到了東都。在信使出發前,老太守特意將內容給張須陀、李旭二人過目,裡邊不但詳細地描述了二人有勇有謀,剿滅流寇的整個過程。還把此次剿匪勝利,描寫成一場“揚朝廷聲威,令群盜震梀!”“有大功於國家、免百姓於困厄”之戰。請求朝廷依律給予獎賞。
“太守大人客氣了,張某一介武夫,何德何能,敢當太守如此讚譽!”張須陀放下請功書,拱手向裴操之拜謝。
“小子初來乍到,完全是因人成事,豈敢領此奇功!還望太守將諸位同僚的運籌謀劃、排程接應之功也寫上,以免末將覺得心中慚愧!”李旭跟在張須陀之後,也從胡凳上站起來,向裴操之致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