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2/4 頁)
,說出去肯定很丟人。
王小虎並沒有在學校中逗留,趁著難得的空閒時間,他選擇回到家中創作《葉問》的劇本,路過報攤的時候他還不忘買幾份當日的報道,畢竟他現在迫切需要了解香港電影圈的近況,這有利於他進行下一步計劃的發展。
今天的報紙上大部分都在刊登邵氏新片《馬永貞》的炒作情況,看到邵六叔跟風自己搞出預告片這樣的經典案例,王小虎呵呵一笑,哎,邵六叔終於也無法保持淡定嘍,不過人家的宣傳途徑要比自己更加寬廣,誰讓人家手裡握著一條無線電視資源呢。
雖然這時候電視節目還不被香港市民推崇,不過幾年之後特別是李小龍去世後,香港電影陷入一個低潮,直到70年代末整體香港電影市場達到歷史最低點,萎靡的不成樣子,也就是在那個時間段,電視節目開始發威,將大部分市民的視線從電影院吸引到電視機前,TVB的輝煌時代也從此開始,未來大量的影視明星也相繼粉墨登場書寫著各自的明星曆程。
王小虎感覺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遠,很多事情需要他來做,但是他目前的實力還無法完成,“要穩,不能亂了陣腳,拔苗助長要不得。”王小虎這樣對自己說,然後繼續瀏覽報紙。
記憶中的《馬永貞》改編自1927年的《山東馬永貞》電影,那是一部黑白片,邵氏此番正是看重了這個題材才加大資金和人員進行拍攝。張徹風格的暴力美學,鮑學禮的手提攝影,唐佳、劉家良設計的洪拳打法,加上首次擔綱的東南亞自由搏擊冠軍陳觀泰的精彩演出,使得《馬永貞》的動作場面繼續保持硬橋硬馬,血腥慘烈的視覺風格。不過,張徹此次帶給觀眾的並不僅是感官震撼,影片故事亦未重複張大導演擅長的浪漫俠義,相反卻透過主人公馬永貞從“打出名堂”到“走向毀滅”的人生軌跡,令觀者體會到了現實的殘酷和人性的蛻變。
現在報紙上介紹的就是簡單的劇情,甚至主要人員的資料情況,重點推出的是陳觀泰的資料,王小虎不看不知道,原來陳觀泰竟然是一位功夫高手,師從大聖劈掛門陳秀中月,新加坡舉辦東南亞國術比賽,香港的各派高手,都報名參加。陳秀中為了想替大聖劈掛門爭榮譽起見,選出他的得意門徒陳觀泰參加。比賽結果,陳觀泰在一連五場的苦戰中,先後擊敗了五位名重東南亞拳壇的高手,榮獲輕甲級冠軍。這時候東南亞那一處的報章,都把他的小史介紹出來,說他是陳秀中的弟子,大聖門猴拳的英雄,可以說得是一打成名了。這才被張徹挖掘來主演《馬永貞》。
“喲呵,採用的外籍演員還是澳洲摔跤手馬蘭奴呢,看來邵氏這次是鐵定跟協和對著幹了。”王小虎注意到演員表中有外籍演員參與,看完對方資料後知道這個馬蘭奴很受無線電視觀眾歡迎,邵氏這樣做無非是模仿《猛龍過江》的模式,利用外籍武林高手的名氣增加電影的噱頭,這已經是王小虎玩剩下的了。不過這種手法很容易吸引觀眾的眼球,想想自己將要創作的《葉問》中不是也要請一名日本空手道高手客串嘛。
“大家半斤對八兩,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向用《馬永貞》來超越我的《義俠》?邵氏恐怕要打錯算盤了”王小虎將報紙合攏不再理會,因為他之所以不惜一切代價的讓《義俠》上映,何嘗不是搶佔先機贏得票房呢?
王小虎現在完全可以預言《馬永貞》的票房成績無法超越自己的《義俠》,原因有很多:首先從劇本方面邵氏這次雖然改編自《山東馬永貞》,劇本在當時不可謂不好,可是跟自己這樣重生者比起來,劇本就太。。。。。。差勁了點。如果自己沒有拍攝《義俠》的話,《馬永貞》很有開能成為現在香港第一部黑幫片的鼻祖,甚至斧頭幫這樣的名詞也會被邵氏塑造為經典,可惜啊。
第二點就是武打設計方面了,《馬永貞》的武術指導是劉家良,對於這位影壇老將,王小虎是相當熟悉的,他知道劉家良是全香港第一個從武術指導做到動作導演的電影人,在李小龍去世之後,第二年他就跟張徹合作《方世玉和洪熙官》開啟“正宗國術”的路線,延續著李小龍真功夫衣缽,他的功夫片永遠在表現嶺南武術史的生動內容以及技術形成。特別是他1978年導演的《少林三十六房》,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寫少林僧人練功場面而大獲成功,排名當年香港十大賣座電影之五。
可以說劉家班是70年代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動作團隊,後來李家輝、馮克安、曾志偉、熊欣欣等人都是劉家班的程源,連香港金像獎第一集最佳女主角都是曾經跟隨劉家良拍攝《長輩》的惠英紅。
劉家良確實有真功夫,可是獲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