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雖然有時候價格會有浮動,但也在可接受範圍之類,可是最近的海鹽卻幾乎都混著沙土。
焉王找到昭姬不僅是因為海鹽混沙這種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直接找到魏王不免有些小題大做,而且魏旭那時必然沒有時間處理這種事情。更重要的是,焉國所購買的海鹽絕大部分都出自煕陵。
其實昭姬也明白海鹽摻沙無非有這麼幾點原因,其一,是自己本來要嫁去焉國,可是最後卻又被接了回來,期間還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那麼下面的人會輕慢焉國的事務,也是很正常的。
其二新王剛上任不久,正是臣子們揣摩新王性格的時期,所以有不少的人望風蠢蠢欲動,以探尋新王的底線。
翟景聽完笑道,“主公,真是瞌睡就有人送枕頭,殿下帶來的這個訊息正好給我們了一個整頓的藉口。”
欒春道,“是的,這五策不如就從鹽業開始吧。可以先選擇一個大城設定鹽官作為試點,然後再推廣開來。”
昭姬看著魏旭道,“不如就從我的煕陵城開始吧。剛好可以藉由銷往焉國的海鹽摻沙的事情來處理。”
魏旭點點頭,“阿昭的城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我剛登基不久,一下開始大的變動也不妥,就先從海鹽開始吧。”
在朝會上魏旭並沒有宣佈五策,只是拿出了對朝堂衝擊最小的商制讓大臣們討論。並且宣佈先在煕陵城試點的王令。
一些大臣此時又有了新的想法,怪不得魏王將將煕陵給公主做了封國,原來根本目的在此,所以剛封了封國,便立刻爆出了煕陵販賣的海鹽摻沙事件。
不少大臣心中忐忑,魏王改革之策如此來勢洶洶,恐怕不止商制這一點。
煕陵的鹽主背靠都家,狡辯夏日的時候,煕陵多風災,不可避免的會摻些沙土。可是石巋卻查封了幾處鹽庫,裡面的鹽都乾淨無沙的。
都大夫看魏旭一副勢在必行的樣子,只好忍痛舍了煕陵的海鹽生意。
連都大夫都退卻了,其他的小世家也只好分分做出讓步。
如此,改革在煕陵走邁出了第一步。
此後煕陵的所有海鹽都由官府統一收購和外銷,而煕陵又是昭姬的封國,用不了幾年,昭姬就可能成為魏國甚至是全天下最富有的公主!
昭姬已經封君,魏旭就在陽樊專門給她修了熙陵君府。目前還沒有修好,可是即使修好了,昭姬也不願意搬進去了,她收到的拜帖太多了!
她住在王宮中,收到的拜帖就已經很多了,不敢想如果出去住會是什麼樣子。畢竟有些拜帖無法拒絕,比如陳尹的母親嘉善公主。
如果昭姬要是嫁給國內的世家,明顯陳尹是極為合適的人選,嘉善公主不免也有些小小的想法。
昭姬又哪裡不明白她現在就是眾人眼中的一隻肥羊,恨不得年節趕快過去,這樣她能起身去煕陵避開這些事情。
可是年節剛過不久,鄭國國君卻帶著禁衛從鄭國一路跑到了陽樊,拽著魏旭的袖子哭道,“上國可一定要為小國做主啊。”
鄭國立國也有五百多年了,在百十年前甚至還做過中原的霸主,最近幾十年卻慢慢的衰落了下來。鄭國和幾個霸權交替的國家一直保持著看似中立的關係。
鄭國和魏國的關係只是一般,並不是多麼的親厚,相比較而言,鄭國與衛國有幾處國土接壤,關係倒是更好一些。
此時鄭國的國君卻拉著魏旭的袖子哭的涕淚橫流。
鄭國曾經有一代是幼主,老王薨斃的時候把鄭國的權柄平分給了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封為平壽君,平昌君和昌安君,來輔佐自己的兒子,也彼此相互制約。可是老王沒有想到的是,雖然三分權利,沒有哪個公子敢不利幼主,但是幼主長大之後王權也沒能收回來。就這樣過了上百年,鄭國的權利已經牢牢的掌握在這三君手中。
到這一代的鄭王,三君的權柄更盛,而且其中平壽君已經要隱隱超越平昌君和昌安君了,三君的矛盾也比往日更為的激烈,於是鄭王的親信周由周大夫便建議鄭王聯合平昌君和昌安君對付平壽君。
於是鄭王和二君密謀在年節的第三日向平壽君發難,結果第三日時卻是平昌君閉門不出,昌安君臨陣倒戈,周由一看形勢不妙便護著鄭王出奔了魏國。
此時殿中只有昭姬及幾個親近的大臣,大家聽後都神色各異,即使是如此鄭王的來意也相當蹊蹺,為何他要舍衛就魏呢?
鄭王道,“家中出了如此的醜事,實在是我無能,但是我之所以來上國還有其他的緣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