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第3/4 頁)
理都快耷拉下來的神仙一樣的眉毛,朗然道:“下面,三溪工程論證,電力系統與機電裝置專家組,第十次論證會議,正式開始。”
眾人微笑鼓掌過後,岳雲鶴先是望向了張逸夫所坐的這個角落。
“本次會議屬小範圍擴大會議,電力部推選出兩位技術骨幹參會,我們首先歡迎一下。”
稀稀拉拉的掌聲響起,大多數人只是跟著鼓一鼓罷了,甚至連看都懶得往哪個角落看一眼,資歷實在差太多,他們也不太可能發言,我當你爺爺都跌輩兒了,還管你是誰?
“好像不太歡迎咱們啊……”夏雪也跟著鼓掌,看著那些並不怎麼在意的目光,小聲跟張逸夫說道。
張逸夫笑道:“談不上不歡迎,就是不重視,不在意而已,情理之中。”
這會兒,岳雲鶴身旁的鄒世亮乘機插話道:“諸位,這兩位可不簡單啊,我之前可打過交道,別看年輕,在電力系統內的技術表現可是相當的出名,很多方面我都自愧不如。”
經老鄒這麼一說,不少人這才抬起頭,抬起眼睛,眯著眼睛望向了那個角落。
一對青年男女面露尷尬的微笑坐在那裡。
感覺哪像是來論證的,根本是來演偶像劇的啊!
老鄒你老糊塗了,別鬧了。
大家很快又收起打量的目光。(未完待續……)
441 最後的論證
岳雲鶴也再次看了看二人,和顏笑道:“電力部推選這兩位小同志來,也是有用意的,咱們的年齡畢竟擺在這裡,無論是思維和腦子裡的技術,都是比較傳統,比較老舊的,讓小同志來用新思維,新角度來討論討論,有益無害。”
沒人再應和,岳雲鶴這麼說有些自命菲薄了,在大多數人眼裡,電力技術一直求的是硬,是穩,而非新,再說了,大多數專家也都沒有退休,沒有脫產,怎麼可能技術上落後於這兩個小年輕?
岳雲鶴也沒有再多說,就此展開議題。
“經過前九次討論研究結果,以175米蓄水位方案為基礎,就電力系統與機電裝置,本小組結論如下,我在此進行逐項、逐點的最後宣讀,每一項宣讀完畢,進行最後表態與討論,最終確定論證報告。”
三溪大壩的蓄水位設計,是後續一切研究論證的基礎,經過了幾十年的研討,175米的蓄水位設計方案最終脫穎而出。
175米看似簡單的一個數字,其實是對地質、環境、水文、發電技術等等多方面綜合研究的結果,非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作為張逸夫,他只需要知道最簡單的道理就夠了,蓄水位越低,意味著蓄水量越低,大壩的實際作用也就越小,對環境的影響也就越小,發電量也就越小。
反之亦然。
實際上175米都有許多人反對,這已經是努力很久達到的高度了,當然還可以更高,但那對技術是更高的挑戰,對長江的影響也將更大,沒人玩得起了。
為什麼嶽老說發電技術論證也要根據這個175來。原因也很簡單,根據中學物理所述,P=ρgh,翻譯過來就是液體內部的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們的蓄水位越高。水輪機發電機的水頭就可以越深,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壓強壓力去推動葉輪。
這麼說起來,水輪發電機組其實比火力發電機組原理要簡單了許多,鍋爐汽輪機與水汽管道都不需要了,直接就是水流推動轉輪旋轉,切割磁感線發電,在省去了熱力部分的同時,也省去了千萬噸的石油和煤。
當然,這麼解釋蓄水位與發電的關係有些粗淺。稍微科學一點,引入一個“水頭”的名詞來衡量這一切。水頭指單位重量液體所具有的機械能,跟勢能的意思有些相近,可以說蓄水位越高,水頭越高,則勢能越大,做功越多,因而發電量更大。在工程設計上要用到“最大水頭”概念。因為在一年的不同時段,特別是枯期、汛期。水頭差異是比較大的。
根據張逸夫手上拿著的資料來看,專家們早已做出了這部分的計算。
假設蓄水位分別為156米和175米。
那麼他們的最大水頭分別是93米和112米。
最終得到的年平均發電量,則是700億千瓦時,和850億千瓦時。
粗略來看,19米的蓄水位差異,代表著一年150億度電的差異。大概相當於4到5個冀北電廠,或者說是上萬個文天明。
不過根據張逸夫所知的實際情況是,20幾年後三溪的最高年發電量幾乎達到1000億度,那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