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一般人看來那麼神聖的東西,好像需要靈光一閃的天才才能創造出來。
到2010年代,中國有幾百萬體制內的技術工作者需要評職稱,所以國家專利局受理的專利申請出現了井噴式的爆發,一年過百萬件都是稀鬆平常——這還沒算更不值錢的外觀設計專利呢。
站在一個體制內混飯吃的工程師的角度,相對來說,有點兒實力的人,在“既可以選擇刷專利、也可以選擇刷論文來湊資料”的時候,都會選擇刷專利。
因為在大多數國企,刷專利是可以拿獎金的。企業也會需要“每年多少項新專利”之類的指標來換取政府給予的“高新企業稅收優惠”等硬槓子政策傾斜,所以刷專利是一件企業和工程師有共同利益的雙贏。
只要工程師願意刷專利,創意有了,材料弄好了。剩下的代理律師費之類支出,公司肯定會包辦。成果到手後企業還會給個人幾千到幾萬不等的賞金——
別嫌少,因為這個賞金針對的都是“除了可以作為一個專利的資料之外,實際上沒有任何市場價值”的專利而言的。真有市場價值的專利,當然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要明車明馬攤開了談價錢。
而更加沒本事的人,或者說完全不懂技術的工程師,就只好刷論文。相對刷專利的賺錢,刷論文就是完全賠錢的存在了。
比如省級期刊,一頁的豆腐塊,明碼標價兩千塊,基本上內容不是太爛太離譜的話,都是塞了錢就肯定能發。
當然,人家期刊社不會留下把柄的,因為這兩千塊錢的名義是“排版費”。也就是說,發這種作者自己腆著臉上門求資料的論文時,是沒有稿費的,還要倒找排版費,而且這個錢單位一般不給報銷。
賠兩千塊錢買一個職稱的硬槓指標雖然噁心,卻比技術小白們找槍手捉刀刷專利便宜了一些,市場規律之下,倒是沒讓國家專利局忙得要死。
至於論文內容面子上能不能過得去,這個問題基本是不用擔心的。因為工程總有獨特性,哪怕是再常見技術的反覆應用,也總能刷出論文來——最次的那種,就是把工程施工前的設計初衷,與最後竣工驗收後的竣工報告對比分析一下,就是一篇論文了。
至於這種爛貨論文有沒有分析出有價值的結論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前世顧莫傑在國企那兩年,就見過無數明明只會用ps做效果圖的美工人員、頂著“工程師”/“設計師”的上升通道,啥技術不懂,然後就抄設計稿與竣工報告的異同,塞錢發出一篇篇論文,最後刷到中高階工程師的職稱。
“職稱倉庫”的附加屬性,導致在後世顧莫傑重生之前,國內期刊的名聲都早就爛透了。真要追蹤科技前沿的科研人員,絕對不會去瞄這種檔次的爛貨,只能盯著那些在老外的n/s期刊上面發文的大神。
……
顧莫傑覺得,以他如今高三住校的生活模式,別的來快錢渠道都不適用,找人合夥刷學術資料賺點兒勞務費,應該是最輕鬆的門路了。
他的信心,就來源於前世對學術造假市場規模的認識。
所以捱到聚餐結束,一群人去了ktv後,顧莫傑瞅個空子,假裝走根菸,把費迪南從包廂裡叫出來,找個相對僻靜的地方,把自己的想法說了。
“我靠!你小子打不打算好好高考了?怎麼腦抽了想到刷專利?那玩意兒多難啊,你這是犯了事兒了?缺錢缺成這樣?”
費迪南當場就有些當機。也虧的他母親就是大律所的合夥人,他本人雖然志不在從法,但光靠從小的耳濡目染,門道還算清,才能夠跟得上顧莫傑的思路。
饒是如此,他也幾乎要詫異顧莫傑是不是換了個人,中了邪了。
“沒你說的那麼難,我想過了,讓我刷專利,只要有條件充分檢索專利資料庫,好好規劃,一個星期的業餘時間就能刷出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的稽核很鬆,不比發明;發明是要看到實物的,實用新型東西都不用看,只要給材料,給原理圖,理論稽核透過了,專利局就會批的。連答辯都可以讓代理律師出面。”
後世人之所以把實用新型瘋狂刷爆,發明專利卻刷的較少,顧莫傑說的這一點差異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很多“實用新型”,其實只是存在於圖紙上,理論審過就行,哪怕沒有真做出東西來,國家也不管。所以不用開模具,不需要任何生產和實驗成本,物質成本相當低。
顧莫傑如今的身份和條件,當然是要刷實用新型了。發明那種檔次,他知道自己那點斤兩還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