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部分(第2/3 頁)
思科的例子不夠的話,還有阿爾卡特、愛立信……當年的全球四大通訊基站裝置巨頭,還不是都被夏為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顧莫傑在這個問題上只相信任老的意見。
“網際網路衛星,目前來看是個大坑。我也不說這東西行不行,就給你個資料,你自己判斷。”
顧莫傑約任老到江南會喝茶談事兒的時候,任老就是這麼說的。
“打個比方,我要是說網際網路衛星肯定賠,那也是不對的。但是這個東西有很大的侷限性。首先除非扎克伯格選擇用衛星把全地球的網際網路需求都鋪滿,否則在此之前他肯定只能選擇某些地理位置提供網際網路服務——據我所知,好像是衛星軌道問題。”
任老內行的是通訊,對於“衛星”這個屬性,他也不是很懂,所以只是略微提了一嘴。
但是顧莫傑自己懂這些常識。
因為他投資過北斗導航系統。
北斗導航當年為什麼要比gps系統多3顆前期定位星?這個道理和今天扎克伯格與埃隆馬斯克的網際網路衛星服務區選址,是相同的。
“這事兒我知道,因為如果網際網路衛星要固定為某一區域提供網路服務的話,那它就必須在靠近赤道的近似靜止軌道上執行。否則在低軌道上的衛星,兩三個鐘頭就繞地球轉一圈,半小時前還在歐洲上空,一會兒又到非洲上空,還怎麼提供網路服務。
只有類似於北斗導航的3顆前期導航星那樣的‘近似緯度靜止中軌道’,在相對固定的緯度上繞8字軌跡,才能提供區域性網路服務。”
顧莫傑的話外行人一般聽不懂,但是如果只翻譯結論的話,就容易理解了:
扎克伯格和埃隆馬斯克說的那玩意兒,只能服務於低緯度、赤道附近的國家。
拿出世界地圖看看,滿足這一條的只有東南亞、印度南部、中非洲,以及南美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這些地方。
所以扎克伯格的第一期試點才選擇了中非東部的坦尚尼亞、烏干達、肯亞作為試驗田。那都是物理規律決定的。
任老點點頭,表示就是顧莫傑說的這回事兒。
“然後我來說通訊問題。以現在的技術,這麼說吧:如果是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0個人以上的,或者假設手機/網路使用者10人以上的,那就不用想了,肯定是地面造鐵塔建基站更省錢。
但是如果在東非大草原上,比如肯亞自然保護區那種千里之內只有一些探險隊、旅遊團、原始部落的話,那麼衛星才會有優勢。
一個衛星上搭載的基站,可以容納的最大使用者數不會超過地面基站的20倍,但是目前發射一顆衛星的成本起碼是起一座地面鐵塔的600倍。
所以除非未來衛星發射成本降低30倍,或者進入5g時代之後衛星搭載容量巨幅提升,才有可能導致衛星網際網路成本在任何情況下都低於地面鐵塔基站。
衛星目前唯一的優勢原因,就是有些使用者人口稀疏的地方,鐵塔的負載連30分之一都吃不飽,甚至遠遠低於這個數,這時候才能用衛星作為補充訊號。”
這番道理顧莫傑立刻就聽懂了。
同樣建設成本的情況下,地面鐵塔基站的優勢是單位資金投入可以支援的使用者數遠遠超過衛星——目前這個資料是至少超過30倍。
但是衛星的優勢因為其處在數千公里之高,可以覆蓋的面積很廣。
肯亞和坦尚尼亞的東非大草原上,可能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才10萬名需要用wifi或者無線網路的人口,這時候扎克伯格的衛星在這種地方就有用武之地了。
但是如果挪到同樣緯度的南印度地區,以阿三國那種茫茫多的人口密度,扎克伯格肯定要賠到褲子都當掉。
說白了扎克伯格只是少量多餐地金融冒險,花個幾億美元破一個從來沒有網際網路的落後非洲國家的處,讓他的facebook先入為主而已。
顧莫傑就算要在幾乎沒有網際網路的空白之地圈地,也不願意用衛星。
他寧可考慮其他折衷的辦法,比如像谷歌那樣,謀求高空氣球供應商的合作,投資一些輕質高穩定性氣球研發專案,弄出個“氣球wifi”之類的東西。
畢竟,顧莫傑下一步要滲透的市場,人口密度肯定比扎克伯格的目標市場稠密得多。
東非大草原這種地方,顧莫傑暫時還看不上。
做人,一定要始終咬死了認準自己需要啥,不能盲目跟風。
而且相比於扎克伯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