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是你一家。你去縣城告狀,我沒有阻擋你,那是因為國家應該給你們解決戶口和口糧問題。你要是為了拆遷的事兒把事情鬧大了,你的戶口和口糧還要不要?那大那小,那輕那重,你自己掂量掂量!”
九叔公說完,從呂栓子的手裡奪過那支長煙袋鍋,在牆頭上磕了磕,掛到自己的肩上,背抄著手,走了。
呂栓子一個人坐在牆頭上,仔細梳理著自己的思緒。呂栓子不是不懂道理的人。青海移民支邊的失敗,除了自然條件的差異外,還有青海方面極左的路線、連隊改制以及盲目移民。其中,盲目移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958年7月,丹江口大壩動工建設。可是,關於庫區移民問題,中央和地方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具體要遷多少人,往哪裡遷,領導心理沒有底兒,群眾心裡更沒有底兒。可是,這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南陽地區為了支援丹江口大壩建設,把河南省委給的8000名青海支邊名額全部給了淅川。淅川縣委政府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把青海支邊當做移民工作來做。縣委的工作思路是:先讓這批青年去打頭陣,做試點。這批青年如果能在青海站住了腳跟兒,那麼,就可以批次推進移民工作,讓庫區群眾大規模地遷到青海去。
這種做法是與中央原來的支邊精神是不一樣的。一直到50年後,中央以及國務院還是不承認這批支邊人員的移民身份。當然,這是後話。當時,縣委縣政府從庫區群眾中選拔了8008名男女青年,於1959年3月遷往青海支邊。第二年,又遷去了16000餘名隨親家屬。支邊人員的生活本來就艱苦,一下子增加了2倍的人口,哪裡生活得下去?於是,就出現了大量移民的非正常死亡。
好在家鄉的黨委政府沒有忘記青海支邊移民。畢家興書記的慷慨承諾,給了呂栓子莫大的安慰。九叔公說得對。胳膊拗不過大腿兒。丹江口大壩建設是國家的大方針,自己一個家庭,一座房子,根本阻擋不了這項工程的實施。再說,自己與那些死在青海的家庭相比,自己已經是幸運多了。
呂栓子從黃昏一直坐到月亮上來。他這才從牆頭上跳下來,往李家嶺走去。李家嶺是大隊長李水瓢的村子。李家嶺的倉庫在東村口。呂栓子走近屋,老婆王改煥與丹花一起,在一個剛剛支起的鐵鍋裡做飯,李水瓢、畢國寶、順陽正在幫忙收拾東西。
國寶見了呂栓子,叫了一聲:“大哥!”
呂栓子見是畢國寶,鐵青著臉,不說話。
畢國寶從口袋裡掏出一盒紙菸,遞給了呂栓子一支,李水瓢一支。白順陽不吸菸,沒有接。幾個人在木料上坐下來。
畢國寶說:“大哥,我知道你恨我。可是,這是工作,也是為你好。10天后,丹江水上來,你就會理解我的!”
呂栓子還是不說話,只是一個勁兒地吸菸。
畢國寶見呂栓子不說話,知道他心中的疙瘩一時間還解不開。他用腳踢了踢李水瓢。
李水瓢知道畢國寶的意思。下午收工的時候,畢國寶找到李水瓢,對他說,呂栓子家的情況比較特殊,你們大隊可以先偷偷地把他的口糧解決了,戶口的事兒以後再說。100個人抬一個人好抬,一個人抬5口人就難了。
李水瓢沒有表態。別看李水瓢平日裡嘻嘻哈哈哈的,可是,在原則問題上,他是不動搖的。這個事兒,上面沒有表態,他不敢。現在,畢國寶又要他表態。看來,這事兒不表態是不行的。因為,畢國寶畢竟是區幹部。再說,李水瓢在區裡開會的時候,他看到區長對畢國寶低眉順眼的,知道這個年輕人不是一般的幹部。具體怎麼個不一般,李水瓢也說不清楚。
李水瓢說:“明天早晨,你與你老婆一起到生產隊幹活,我讓白中舉給你記工分。統銷糧下來,先按人口分給你,先給你解個急!”
呂栓子一聽,普通跪在了李水瓢的面前。他說:“李大隊長,只要你解決了我家的口糧,我就是做牛做馬也要保你的大恩!”
李水瓢把呂栓子從地上拉起來。他說:“你謝我個*毛,這都是畢工作員的主意。我這是在幹犯法的事兒,只要你到時候別把我賣出去好了!”
畢國寶說:“李大隊長放心,天塌下來,有我頂著!我該走了。明天還有4家要拆遷,我得過去看看。這是一些布票、糧票和幾塊錢,栓子哥不要嫌少,讓嫂子去扯幾尺布,給孩子做雙鞋。等救災物資下來,一切都好辦了!”
“畢工作員,這咋成啊?你們工作人員,也不容易!”栓子帶著哭腔道。
“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