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第2/4 頁)
似乎意猶未盡,感嘆的問道。
女子眼睛亮了一下,點了點頭,看愈彥的眼神中分明多了幾分欽佩和驚訝。
“《紅樓夢》有一回,當黛玉、寶釵、寶玉在妙玉的耳房內飲茶時,黛玉問妙玉道:“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回答道:“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麼輕清,如何吃得!””見馬九英若有所悟,愈彥繼續說道:“古人飲茶喜歡自己涉水,自己煮茶,在涉引、製作、煎煮、品飲過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鬆和滿足,花前籬邊,清泉石几,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更是一種難得的風雅。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多無閒暇深入其間,體味山水的風雅,喝茶便變得頗為簡單,多為茶葉入杯,然後倒水,一杯一杯,直至茶色全無,然後或用於澆花,或直接倒掉,只為解渴,不為品茶,自然亦不能感受喝茶的樂趣了。”
愈彥一席話說完,那女子和馬九英兩個人已是徹底的驚呆了,馬九英沒想到愈彥對茶的見解如此之深,感嘆道:“境界上的差距,有時真是天壤之別。對一些境界高深的人來說,看問題看的是本質,一般人只看表象,愈秘書,佩服,佩服!”
愈彥哈哈一笑,“馬局說得好像真的一樣,不過是泛泛而談罷了。什麼境界高深,人和人相比,能差多少?”
“差得太多了,人和人的差距不在長相,不在財富,而在思想,人和人的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就如夏蟲不可語與冰一樣,是跨越不了的鴻溝。”馬九英繼續侃侃而談,最近他讀了不少書,有感而發,“你無論如何和一個生命只有一個夏天的蟲子說不清楚結冰是怎麼一回事兒。當年釋伽牟尼佛帶領弟子們修行,要求弟子們喝水的時候,用紗布過濾一遍,弟子們不解其意,問是怎麼一回事兒,佛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
“當時許多弟子境界不到,但佛說了,就要照做。科技發展到現在,科學證明了水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當時別人不知道,佛卻知道,這就是境界上的差距。”
“說得好,馬局最近讀了不少有益的書籍呀。”愈彥呵呵一笑,接過了話頭,“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有三種情形,現量、比量和聖教量,現量是不用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其存在,比如人的手碰到水火,立刻就知道水火的存在。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見遠處有煙就知彼處必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肯定有人。聖教量又名聖言量,是因為有聖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因為每個人的水平有限,而在境界上高出我們許多的聖人教導我們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我們就要認真執行,不要懷疑,等境界到了,自然就知道聖人的正確了。”
“現在許多人既不研經,又不讀史,且不信聖言量,只知道一味懷疑排斥,還自高自大,其實不過是井底之蛙。”馬九英見討論得熱鬧,又談論起來,“許多人不讀書還沾沾自喜,認為不讀書一樣可以賺錢,人的一生,活得不是財富,也不是地位,而是感受。感受是什麼?就是思想,就是對人生的思索,人不是動物,來人間一趟不是吃吃喝喝就一死了之,一定要思索人什麼要生,為什麼要死,既然生下來必死,為什麼還要來人間走一遭?如果萬事轉頭空,那麼人生的奮鬥和努力不是毫無意義了?”
泡茶的女子掩嘴一笑:“古詩我知道得不多,但有一首特別有印象,記得特別牢——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其實現在也是這樣,不讀書不學習,就沒有出頭之日。”
“也未必。”愈彥嘿嘿一笑,“現在在看待子女上學的問題上,南方和北方有不小的差異,南方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不是十分注重學習,許多人也不上大學,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後就去做生意了,得少為足,知足常樂,當一個小老闆就滿足了。”
“人生境界追求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論。是,當一個小老闆過悠哉遊哉的生活當然不錯,當一個農民,過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也不錯。”泡茶女子別看身份卑微,對人生的感慨卻不少,“有人只管自己活得舒心,不管別人水深火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小門小戶之見,如果用佛學的術語來形容,就是自了漢,自了漢是焦芽敗種。”
“高,姑娘不簡單,對佛學還有研究?”馬九英鼓掌大笑,“我都佩服你了,我和你一樣大時,就一心想著賺錢,就認為只有賺錢才是一切,現在想來,我的思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