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是否所有的團隊成員都感到對所有的衡量指標負有責任。
·是否所有的團隊成員都明確什麼是他們的個人責任,什麼是大家共同應負的責任。
·有沒有“團隊只會失敗”的感覺。
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我們常常被一些日常的問題所困惑,集體的目標到底是誰的目標?工作方法是否應該堅持一致性?工作結果的價值如何評判?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決定了人們如何去工作,也就決定了決策最終的執行效果。
個人決策的侷限性
對於管理者而言,決策是他必須要做的選擇,也可以說管理者本身就是決策的制定者。因此管理者需要知道在決策的過程中,自己會有很多侷限性,這些侷限性是有效決策的障礙。
四個“人際錯覺”
個人常常犯一些習慣性的錯誤,我稱之為“人際錯覺”,這些小的障礙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第一個是首因效應。在人與人交往的時候,往往第一印象決定彼此的判斷,這就叫首因效應。事實上你第一次見到這個人的時候,第一印象不見得就是對這個人真實情況的反映,但是人們會習慣以第一印象做判斷,而且第一印象根深蒂固,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以淡化,也許我們古語所言“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有這樣一層意思。雖然我堅持認為第一印象並不代表這個人的真實情況,但是第一印象的效應我們必須知道,所以你在第一次見別人的時候要認真,因為這個時刻在對方對你的認知決策中會起重要作用。
第二個是暈輪效應。借用月亮的效果來比喻,暈輪效應就是以面概點,就是指人們會被一些外在的東西所矇蔽,而且依據這個矇蔽的現象去判斷。我們舉個例子,公司裡有兩位年輕人小張和小李,小張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早來晚走,小李準時來,準時走。結果,因為小張的勤懇得到晉升,而小李被認為沒有付出更多而無法得到晉升。但實際的結果是,小李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所以他不需要增加很多工作時間,所有的工作都在正常的工作時間裡高效地完成,而小張其實是能力不足,他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可以跟上工作進度。可惜的是,我們可能沒有正確判斷,反而讓能力不夠的小張得到晉升,這就是暈輪效應。
第三個是新近效應。在做決策的時候,最新最近發生的事情,會起決定作用。尤其是績效考核的時候,人們常常關注到考核的時候這個人的表現,但是往往忘了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雖然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強調過程考核,但是因為過程中並沒有及時記錄和表揚,而到了展開考核的時候,很多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記得,結果是在考核展開的時候發生的事情起了決定的作用。
第四個是角色固著。對於一些人來說,職業的角色、身份的角色等都會影響人們的決策。曾經看過一個測試,被測試的人得到一個人的大幅照片,被測試者分為兩個小組,一個小組被告知,相片上的人是殺人犯,可是另外一個小組的人被告知相片上的人是科學家,請他們描述這個人的面部特徵。結果,第一組的人如此描述:突出的下巴,說明他邪惡的心理,深陷的眼睛說明他死不改悔。另外一組人得出以下的結果:深陷的眼睛充滿了智慧,突出的下巴說明他永攀科學高峰以及堅韌不拔。同一個人,就是因為我們給了不同的角色,認知就如此的不同,這就叫角色固著。
不易察覺的偏好
上課的時候,我會提問一些問題,慢慢地我發現,每一次提問,我總是選擇戴眼鏡的同學,我潛意識裡認為戴眼鏡的人肯定是有很多知識的,一定可以回答問題……但我本人並不戴眼鏡。人總會有一些不容易察覺的偏好。比如招聘的時候,招聘者總是選擇有著相同認知的人,或者某一個地方的人,或者某一個學校畢業的學生,或者某一種個性特徵的人。所以,我常常對人力資源部的同事講,做人力資源最重要的就是開放心胸,喜歡多元化的特徵,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會錯過很多優秀的人才。
有關禪學的一堂課。那一天聽課的人有18名,大家充滿著渴望學習的心情等待一個著名的禪師進來授課。禪師進到課室,他的助理給大家每個人發一個畫架,上面放了一張八開的白紙,旁邊放了一支鉛筆。禪師說:“給30分鐘的時間,你們畫吧。”之後他就離開課室。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決定聽從禪師的要求在白紙上畫畫。30分鐘後禪師回來,他就帶著18個人,在這18張畫板前走了一圈,學員七嘴八舌地評價哪個人畫得好,哪個人畫得像。禪師沒有講話,最後他站在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