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了起來。古科網上的資料非常的豐富、詳細,就是有太多的專業術語以及數字了,劉士卿簡直就像是看天書一樣。
強忍著不適,劉士卿翻閱著這些資料,在他腦袋快裂開的時候,劉士卿找到了一片勉強能夠看懂的論文,這是一位植物學家利用地球現有的沙漠植物,以雜交為主要手段,然後配以基因科技,從仙人掌、沙棘、沙拐棗、胡楊等多種沙漠植物中,提取有效的基因,隨後經過一系列的手段進行處理後,最終培育出一種特別適合沙漠地區生長的全新植物,那位植物學家將這種新植物命名為沙楊。
劉士卿毫不猶豫的把這篇論文複製了出來,仔細的從頭過濾了幾遍後,劉士卿嘿嘿一笑,“周雨鵬,你就等著倒黴吧。”
劉士卿找了一箇舊衣服,穿上,又弄了頂舊帽子,裝在塑膠袋裡,出了家門,找了個僻靜的地方,劉士卿把舊衣服、舊帽子穿上、帶上,把帽簷拉低,遮住了自己多半張臉,然後劉士卿又在街邊的一個小攤上,花十塊錢,買了一副能夠遮擋住自己多半張臉的墨鏡。
劉士卿記得同學說過,在武靈市有一些黑網咖,上網比較便宜不說,而且沒有什麼監控裝置。劉士卿跳上了一輛公共汽車,饒了小半個武靈市,劉士卿從公共汽車上下來,穿街走巷,果然在一個小衚衕裡面,找到了一家黑網咖。劉士卿帶上墨鏡,然後又把帽簷使勁的往下拉了拉,然後就進了網咖。
“老闆,我上網。”劉士卿事先往嘴裡塞了個小核桃,說話的聲音有點含糊。
“一小時一塊,你上多長時間?”黑網咖的老闆問道。
“先上一個小時吧。”劉士卿拿出來一個鋼鏰兒。
“23號機。”黑網咖的老闆對劉士卿的裝扮熟視無睹,他可是每月都交保護費的,一般沒人敢來這裡鬧事。
劉士卿坐到23號機旁邊,開啟電腦,把古科網上的那篇名字叫做《沙漠植物改造與培養》的論文,利用訊號接收器的無線傳輸模式傳輸到了面前的電腦上。訊號接收器的這種功能不需要有配套的裝置,只需要在一定距離內,就可以對目標電子裝置,實現有效的控制。
在一家入口網站上,利用周雨鵬的名義,註冊了一個電子信箱,然後把美國科學雜誌的電子信箱新增在聯絡人名單之中。之後,劉士卿在把那篇論文進行了簡單的編輯,特別是把其中非常關鍵的兩步給刪減掉了。
隨後,劉士卿模擬著周雨鵬的語氣,寫了一份簡短的信,自我介紹了一番,然後把這篇論文以附件的形式傳送到了美國科學雜誌的電子信箱中。
第012章 睡眠學習模式
(收藏490,新書榜排名第44位,在沒有推薦的情況下,漲到這種程度,都是大家對騎兵的支援,在這裡謝謝大家了。)
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週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Science》雜誌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誌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線上版的訂閱費;廣告費。《Science》雜誌屬於綜合性科學雜誌,它的科學新聞報道、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誌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Science》雜誌的宗旨。在全球,《Science》雜誌的主要對手為英國的《Nature》雜誌。
劉士卿不敢肯定《Science》雜誌一定會發表藉由周雨鵬的名義發表的論文,但是根據他在未來世界網際網路中查到的資料,那篇《沙漠植物改造與培養》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不容置疑,正是因為這篇論文的出現,地球沙漠化的勢頭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隨之沙漠化面積逐漸減少,最後沙漠全部被地球消滅掉了。據說沙漠全部被消滅後,還有一些國家刻意的製造了一些沙漠出來,開發成了旅遊勝地,大賺一筆。
劉士卿只能假設《Science》雜誌名副其實,編輯們能夠慧眼識珠,把這篇論文公開發表,只要這篇署名為周雨鵬的論文發表,周雨鵬就只等著倒黴吧。
從黑網咖出來後,劉士卿像個地下工作者一樣,走大街穿小巷,估摸著不會有人根據街頭的攝像頭推斷出來他是誰之後,劉士卿把舊衣服、舊帽子還有墨鏡全部打包,丟到了一個垃圾桶裡面。
回到家中後,劉士卿頭一次,對訊號接收器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