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事宜了,因為在網路上,有著歐洲、亞洲等多個國家的影迷訴說了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可以肯定海外發行有賺無虧,人氣不一定會有北美地區火爆,但收個幾千萬票房,讓《鬼影實錄》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金,似乎是沒有難度的事情。
這個“超自然現象”讓所有的電影公司、所有的分析師齊齊跌破了眼鏡,什麼電影的收益比例可以到達1。5萬倍?《鬼影實錄》告訴了大家。對此,一位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對媒體感嘆地說:“1998年最賺錢的電影不是《泰坦尼克號》,而是《鬼影實錄》,等它登入海外的大銀幕、推出DVD,這部電影的收益比甚至有可能到達3萬倍。獅門公司和神奇揚簡直是‘搶錢夫妻’!”
獅門公司現在是全美最被人“眼紅”的電影公司,這家小公司一舉成名,頻頻見報,他們被稱為“商業奇蹟”;而《鬼影實錄》的病毒式宣傳手法,也讓專業人士贊服不已,大家才不相信一開始在網上出現的“謠言”不是獅門的手筆。
自然,也有很多電影公司不想讓獅門好過,他們對媒體說:“《鬼影實錄》的宣傳方式都是那個華裔導演的主意,他到我們公司尋求發行的時候,就跟我們說過。那傢伙有一套完整的計劃,他告訴我們‘我這套方案可以把很多、很多觀眾趕進電影院,相信我!’但是我們不願意用這種裝神弄鬼的方法,而獅門用了,他們都是無恥的騙子。”
其實那些電影公司只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而已,事實就是,因為錯過了送上門的《鬼影實錄》,遭到公司解僱、停職、降職的購片部經理就有好幾位,包括了藝匠公司的斯蒂芬-托馬斯。藝匠公司的董事長聽聞自己的公司是曾經拒絕王揚的“五十四家”電影公司之一,就叫來藝匠的CEO追究責任,然後斯蒂芬-托馬斯成了出氣筒,他被炒了魷魚。
而在放映的第六週,隨著有些電影院結束了《鬼影實錄》的放映,獅門公司也開始得到了電影院交上來的稅前片租。
《鬼影實錄》目前北美的票房是1。542億,這些錢當然是要分的,獅門公司和院線。那麼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到底是怎麼分?這個就要看發行公司和院線具體簽訂了什麼樣的合作合同了。
合作的方式有好幾種,一種叫做議定保底價,這種合作方式,就是發行公司用錢一次性買斷電影院的大銀幕一段時間。打個比方,獅門公司交給“維太放映機”電影院10萬美金,得到了一塊銀幕的0:00-6:00時段的放映權,為期一個月。那麼接下來的這個月裡,無論《鬼影實錄》賣了多少張票,所有的票房都是你的,最終電影院不會拿走你一塊錢。
但是這種合作方式並不受歡迎。在北美地區,發行公司和院線主流的合作方式是分成。分成的比例,一般在影片上映之前,雙方就已經談判好和簽下合同。這麼多年下來,雙方的分成比例早就形成了慣例,現在基本上都是採取一種叫做“90/10-with-floor-of-70%”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意思是,以周為單位,把《鬼影實錄》在一家電影院的周票房總收入,減去一開始就談好的電影院必要固定開支,例如清潔費、電費等等,再乘以90%,得出的數字就是獅門公司得到的片租。
不過這個只是A方案,這種模式還會同時簽訂B方案,就是用總票房不減去電影院的放映開支,而是直接乘以70%(這個比例一般商定在60-70%之間),得出的數字便是發行公司的那一份。
所以發行商一般會看看A和B哪個數字大點,然後選擇大的那個作為這周從該電影院得到的提成收入。
當然,一般情況“90/10”只是放映前三週的比例,然後第四、五週為60/40、第六週為50/50、第七週為40/60……具體的變化就要看合同了,當初簽訂的時候定下怎麼樣,就怎麼樣。
無論如何,一部電影從上映到下畫,所有的票房總收入,發行商和電影院雙方的分成,一般大概會是50/50,一半對一半。
那麼有人問了,電影院會有瞞報票房的情況嗎?首先,發行公司自己會僱用專業的調查公司,有時候公開地、有時候不公開地到電影院抽查情況;其次,美國自身有一套嚴謹的司法系統,包括稅務部門等都在盯著,所以瞞報票房、謊報票房的行為很罕見。基本上沒有院線公司會起這點愚蠢的貪心,破壞自己的信譽,還要遭到法律的制裁。
《鬼影實錄》的分成模式正是“90/10-with-floor-of-70%”,放映六週結束,1。542億票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