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第2/3 頁)
林清將筆墨紙硯一一收起,白色桌布也疊好放到考籃裡,這才拿出已經被搜子捏碎的大餅,花了五文錢要了一碗熱水,將大餅泡在熱水中,有些食不知味的吃完了這一餐。
對面的鄭光已經吃完了午食,還在奮筆疾書,正覺得脖頸痠疼,抬頭間看到林清一點點將散落在木板上的餅渣掃在油紙裡折整齊包好,忍不住再次抽了抽嘴角。
林清並沒有吃完後馬上攤開卷子繼續考試,而是靠在牆上閉目養神了一會兒。一整個上午的時間林清的思想都是高度集中,現在應該放鬆一下大腦,這樣才能更好地答題。
不一會兒後,林清就拿出剛剛打在草稿上的四書題,詳細查了錯別字、需要避諱的字眼,結構對仗,這才將文章慢慢謄寫在卷子上。卷面的整潔非常重要,若是有刪改、塗抹的卷子被考官看到,考官甚至不會去看這文章究竟寫的怎麼樣,直接就是棄之不用。故而林清寫的極慢極認真,就怕寫錯一字。
等這道題做完之後,林清終於鬆了一口氣,此時離太陽落山還有一個多時辰,足夠林清做完這首試帖詩了。
這時林清對面有了響動,林清抬頭看去,對面一個身材魁梧的讀書人示意官差自己已經答完卷,準備交卷。官差將卷子收走後,便另有一官差將他引了出去。周圍還沒考完試的人,不禁有些著急起來,林清卻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冥思苦想他的詠春詩句。
詠春夏秋冬的詩句林清其實都各準備了一首,但是若能所做之詩更能貼合現如今的節氣、環境,則更能增加考官的好感度。畢竟出這樣一道題,考官心中也知道考生必然有所準備,而如今這個時節其實就是春天,每年縣試都是在二月到三月之間舉行,但是每年氣候環境又都有細微不同,若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方算佳作。
這個世界在大明之前的歷史和林清了解的全都一致,很多文人詩歌都已出現,如果林清想要借用前人之詩句,那就只能用宋朝之後的。雖然林清腦海中可以記上一些,但是這不是林清可以接受的方式,況且就算憑藉幾首詩詞被人讚許,他可以欺瞞一世不被發現嗎?林清覺得還是靠自己的真本事比較靠譜。
最終,林清還是在太陽落山前,才將詩句完整地填在了試卷上,請求交卷。
林清不知道這個朝代的地理版圖是否和自己所認知的一樣,只是透過他對氣候、農作物、人們生活習性的觀察,大概估計自己投生的地方是靠北方的。所以第一次看到人參的時候,也沒有非常的驚訝,因為在現代□□,這人參也是東北三省那邊能成長起來的植物。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人參在這個時代是根本無法人工批次養殖的,它對溫度、溼度、土壤都有要求,在技術無法達成的情況下,一般的人參都是天生地養,能找到一株全憑人品運氣。
不管世事怎麼變化,這精貴的東西是永遠進不了百姓家的,所以很多人可能聽過人參,但是卻沒有親眼見過。林三牛還是因為林清少時體弱,在遊方郎中那裡詢問的時候,才知道有人參這東西可以用來入藥,滋補身體。當時那遊方郎中心情好,還細細畫了人參的樣子給林三牛看,林三牛雖然沒錢,卻狠狠記住了。
“這是我和同窗張立學在張家村後山發現的,一共有兩株,只不過另一株張立學拔的時候把鬚子給弄壞了。”林清儘量將表情顯得無辜一些,推說給張立學的原因也是不希望林三牛追究他怎麼知道人參這個事情。
其實這倒是林清亂擔憂了,林三牛一點都沒懷疑林清為何知道人參,畢竟他兒子可是讀書一日千里的小神童,興許荀夫子講課時候提到過,這娃就記住了。
這就是讀書給林清帶來的第一個好處——不會因為年幼,說的話都被無視,就算有心幫一把家裡,也不會有人聽從他的意見。然而讀了書就不同了,鄉人一向對讀書人的敬仰會讓他們不知不覺間對讀過書的人講的話更加慎重對待一些。
林三牛有些興奮又有些忐忑,彷彿天上突然掉下了兩個金錠給他撿到了,呼吸都漸漸粗重起來——這再怎麼樣,兩株人參也能換來十幾兩銀子,整個林家拼死拼活一年所有人加起來也不過只能結餘七八兩銀子。這不是一筆飛來橫財是什麼?
那遊方郎中的話林三牛也一直記得:“這人參啊,一般人家可是吃不起的,最差的人參也得十幾兩銀子啊!”
當時林三牛為了林清的體弱多病頭疼不已,一心想把自己的娃往壯實了養,百般懇求那郎中想知道什麼藥可以做到,那郎中或許是吃了點酒,興頭也上來了,才給他說了一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