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的熱火朝天,也不說今年地裡的收成時多麼喜人。趙家還有一件喜事就是當初澤哥兒他們組織修建的閱書閣,當初只是為了解決金先生造成的風波所採取的的措施,誰知道到後來竟引起那麼大的反響。
先是縣上的知縣大人來考察,後面又上報給了慶城知府,知府自那次傳旨後一直與趙沈兩家保持著友好關係,當知道這件利國利民的善事的發起人是趙家姐弟後,在上報的奏摺上不稍稍的提了提了提趙澤兄弟兩的名字。
其實就算這樣一個地方的小事也不值得上面關注,可當初趙老先生把那閱書閣的設計創意給了自己在翰林院的小兒子,沒想到在那清水衙門管了半輩子後勤的人竟憑著這個入了皇上的眼,官升一級。
這人也是一個實誠人,不想昧著良心攬了人家的功,可李采薇是個婦道人家也不好領這功勞,所以大家商量下就把這功勞記在了提出建立閱書閣的趙澤身上。
皇上聽了趙大人的話,又記起慶城知府的奏摺上也隱約提起過這個人,所以就對澤哥兒提起了興趣,著人去查了查,結果真正是無巧不成書,這人竟然是武狀元沈錦年的妻弟,天下第一繡的弟弟,就連皇上都不禁搖頭苦笑,這家人真正是沒有一個簡單的,也對,有那樣的爹孃後背又怎麼會是凡夫俗子呢,想起以前的事皇上不禁長嘆一聲,“這人老了心總會軟幾分,也罷總歸是朕虧欠了他們。”
大筆一揮,親手提了閱書閣三個大字,送給了趙家,感念趙家子弟小小年紀就心繫天下學子的胸襟。
這對於澤哥他們來說可真正算是天大的喜事,別看皇上只是送了這麼三個字,可這價值就太大了,直接是替澤哥兒他們在天下讀書人跟前揚名啊,這樣一個清名可是別人都少錢都求不來的。
只要閱書閣在趙家書香世家的名聲就不會倒,天下讀書人心中的地位就不會倒。這要趙家的子孫不是太混賬,靠著這個清名也能保一世清平。
第五十六章 年前準備
不論這一年發生了都少事情,外面的人是怎麼說的,釉姐兒現在是一點兒也不關心,如今她一門心思的撲在家裡,連繡坊的活計都放下了。
去年的時候家裡沒有閒錢,幾個人只是吃了頓餃子就權當是過年了,今年家裡有條件了釉姐兒決定要好好的熱鬧一年。
這一年家裡就連小寶兒都沒閒著,平日裡大家都是各自忙各自的雖說每日吃飯的時候會聚在一起說說話,但也也都是匆匆忙忙的,如今一年到頭了大家也該好好歇歇姐弟幾個也好親近親近。
在釉姐兒心裡辛苦賺錢只不過是為了能生活的好點罷了,多少銀子也比不上一家人開開心心的。
賺錢只不過是謀生手段,幾個弟弟妹妹才是她生活的重心,所以她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捨本逐末,這段時間更是親手為弟弟妹妹們量體裁衣,又派魏大虎到慶城置辦了一應吃食物件,整個趙家都忙出忙進好不熱鬧。
雖然釉姐兒他們還守著孝,家裡不能張燈結綵,但釉姐兒給家裡的人都漲了月錢,又做了新衣,所以人人樂樂呵呵的看著也是極熱鬧的。
珊姐兒這個月也沒有再去慶城,幫著姐姐理著家裡的賬冊,這一年跟著李采薇跑出跑進,她倒著實長進不少,這家裡連同繡坊一年時間的賬冊對她來說真真是小菜一碟,不出幾日就整理清楚了。
家裡如今的進項主要是繡坊和吉祥繡莊的分紅,除去進貨的花用和給繡娘和護院的工錢總共有了四千多兩的收入。
這一年雖然李采薇賺了不少可大頭都進獻給了四王爺,餘下的大部分都投到生意裡,所以分到手裡的錢並不多,她還不好意思專門跑到釉姐兒跟前解釋了一番。
釉姐兒倒不在意,當她發現自己居然有四五千兩銀子時已經驚訝的說不出話了,如何還會嫌少,要知道去年的這時候他們還連肚子都吃不飽呢。
人要知足,這樣才會覺得幸福,這是張先生交給她們的道理,釉姐兒很是認同,要是沒有李采薇她們估計到現在還是為一兩銀子發愁的孤兒,如何能有這般的好日子過。
閒話少絮,繼續說賬單的事情,家裡如今除了繡莊外還有一處進項就是田地了,這一年釉姐兒又斷斷續續在慶城附近和自己附近的鄉鎮買下了一百三十畝的地,加上原來的家裡有一百六十畝地,雖然跟沈家比起來不多但對釉姐兒來說已經很滿意了。
要知道鎮上最大的地主黃員外家裡也不過兩百畝地,如今趙家在這片也著實算是殷實人家了。
趙家的地大多都是租出去的,只有附近的十幾畝種棉花和亞麻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