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毗鄰,勢力強大,為了維護關係,唐太宗曾經派文成公主和親,讓她嫁給吐蕃贊普(國王)松贊干布,這也是漢藏民族友好往來的一段佳話。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安撫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常用手段。當年漢高祖劉邦率大軍攻打匈奴,在白登山(今天的陝西大同)被圍七天,幾乎喪命,後來賄賂匈奴閼氏(王后)才得以解圍。劉邦脫險後,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這才贏得了漢初北部邊疆的和平。劉邦開創了中原王朝嫁女和親的傳統,唐太宗又開創了唐朝和親吐蕃的傳統,到唐高宗一朝,這個傳統又要發揮作用了。話說吐蕃在唐朝的西南邊境越來越強大,到了唐高宗時期,經常在現在甘肅、青海一帶攻城略地,讓唐朝這個常勝將軍大丟面子。當然,吐蕃畢竟地瘠民貧,國力遠不如唐朝,也難打持久戰,於是就請求與唐朝和親,締結友好關係。那時候,唐高宗在世的女兒一共有三個,老大老二都是被武則天害死的蕭淑妃所生,當時早已經出嫁了。唐高宗身邊待字閨中的只有小女兒太平公主,十二三歲的年紀,按照唐朝人的標準,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吐蕃人事先已經摸清了情況,口氣很大,開口便要太平公主和親。
是不是安排太平公主遠嫁呢?這下,唐高宗和武則天犯難了。照理說,和親是一件好事,邊疆可以安寧,戰士可以回家,這是所有人都願意看到的。但是吐蕃實在太遠了,當時也沒有青藏鐵路啊,那可真是“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了,武則天怎麼捨得讓唯一的親生女兒嫁到那麼遠的地方呢?在國家統治和慈母情懷之間,武則天選擇了當慈母。可是吐蕃那邊又不好直接拒絕,怎麼辦呢?太平公主幼年時,不是半真半假地當過女道士嗎?乾脆讓她正式入道算了。道教崇尚宗教獨身主義,總不能要求女道士成婚吧。於是武則天下令,馬上給太平公主修建一座道觀,就叫太平觀,讓她搬進去住。於是十幾歲的小太平當了觀主,而且像模像樣地履行了受戒儀式,出家了。這樣一來,吐蕃沒話說了,和親的事情也就不再提起。
雖然太平公主真的出家了,不過按照唐高宗和武則天當時的想法,恐怕也只是暫時避避風頭而已,一旦吐蕃徹底死心,還要再讓女兒還俗的。可是,當時已經是唐高宗統治的後期,高宗本人身體每況愈下,而武則天忙著積聚勢力奪權,兩個人都沒有心思管小女兒的事情了。另外,當父母的總覺得兒女是小孩子,特別是太平公主又是最小的女兒,也許潛意識裡希望她在身邊多留幾年吧。可是,春花秋月等閒度,美眷如花,流年似水。道觀中的太平公主,眼看著自己的大好青春悄悄溜走,心裡難免有些著急,但父皇母后就是不提還俗出嫁的事。
自求駙馬
那麼太平公主會不會就這樣在道觀裡終老一生呢?當然不會。太平公主等來等去,終於等得不耐煩了,看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有什麼要求還得自己提。怎麼提呢?直接說我想要個駙馬,這多不好意思呀!想了又想,怎麼才能讓父母明白呢?終於,她想出了一條妙計。有一天,唐高宗在宮中設宴,宴請親族,太平公主忽然從天而降,她身穿紫袍,腰圍玉帶,頭戴黑巾,手持弓箭,走到唐高宗和武則天面前,深施一禮,說:“父皇母后,我給你們跳舞助興吧。”說罷,載歌載舞起來。看著女兒英姿颯爽,一副青年武官的打扮,唐高宗和武則天哈哈大笑,說:“你一個女孩家,又不是武官,怎麼打扮成這樣?”太平公主馬上說:“既然我不適合這樣打扮,那把這身行頭賜給我的駙馬好嗎?”高宗夫婦一聽,這才恍然大悟,是啊,女兒已經十七八歲了,該出嫁了。就這樣,給太平公主選駙馬提上了議事日程。可以看出來,少女時代的太平公主,是個敢於大膽追求個人幸福的女孩子,這與年輕時果敢英氣的武則天如出一轍。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就費解了,太平公主想要駙馬,為什麼要打扮成武官的樣子呢?咱們看戲、讀小說經常見的不都是“中狀元,招駙馬”嗎?她為什麼不扮成一個白面書生呢?這就是對唐朝的時代特徵不瞭解了。所謂“中狀元,招駙馬”,那主要是宋朝以後的事情。宋朝以降,文化教育更為發達,科舉考試成為選拔政府官員的主要途徑,在科舉考試中如果表現出色,隨後就能平步青雲了。在這種情況下,科舉不僅與仕途聯絡在一起,也和美滿婚姻聯絡在一起了,正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唐朝尚武,駙馬大多數從功臣勳貴人家挑選,而且一旦當了駙馬,常常被委以重任,擔任禁軍將領,幫助皇帝穩定統治。所以,太平公主這樣一番表演,說明她當時的想法還是相當“主流”的,她也希望得到這麼一個英雄的駙馬,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