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第3/4 頁)
解憂公主走到正前向大昆彌作了個福,道:“臣妾拜見大王。哦,今日匈奴的使者也來了?”前面半句是和翁歸靡說的,後面的半句卻是衝著匈奴所說的。匈奴公主用烏孫語說了幾句,傅介子沒有聽懂,一旁的常惠卻聽懂了,對傅介子小聲道:“匈奴公主說是匈奴使者是大昆彌請來的。”
翁歸靡讓侍子們上喝,晚宴正式開始,因為語文上的不通,相互之間要說上話很困難,特別是這裡烏孫人、漢人、匈奴的語言都不一樣,所以對起話來要麼是解憂公主轉述,要麼是匈奴公在傳話。
翁歸靡有意把匈奴使者派到此間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說話的籌碼,示意現在有漢朝撐腰,匈奴的使者們最好別獅子大開口。
一會兒傅介子開始按預計的表示自己的態度,這本來也是常惠的事情,因為在來烏孫的時候,常惠就接到了漢朝的指示,他的任務是去看望解憂公主,不論怎麼樣,都得向烏孫國表明態度,只是沒有想到匈奴的使團也到了,這才使得他不得已來請傅介子。
常惠自己也挺鬱悶,他被困在匈奴十九年,這事落到大昆彌的耳朵裡面,再看他這樣人的時候就不那麼瞧得起了,而傅介子在中原地區名聲不大,但在匈奴乃至西域名頭卻是頗響,烏孫人對近來漢朝的大人物根本就不怎麼了解,甚至在漢武帝死了好久之後還以為是那個重擊匈奴的帝王在統治。這種訊息的不通更是讓傅介子的名頭大增,所以傅介子自報了名號之後,有半數的烏孫人都靜了下來,還有的烏孫人見別人靜了下來,也覺得這個人不簡單,是漢朝的一個大人物。
傅介子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漢語,表示來烏孫的目的就是希望烏孫國能和漢朝向細君公主入烏孫時一樣建立良好的關係,雖然沒有指明瞭說要合擊匈奴,但這其中的意思所有的人都明白。傅介子這話說得十分囂張,完成沒有把匈奴的使者放在眼裡,更是提到了在樓蘭和龜茲追殺匈奴使者的事情,因為是他先提出來了追殺,所以匈奴的使者提到樓蘭的伏擊時便沒有人信了,特別是傅介子那殺氣騰騰的說法,讓所有的人在一靜之下立時議論紛紛起來。
解憂公主帶著笑意把傅介子的話一句不改的說給了大昆彌和眾大臣聽,匈奴公主的臉黑得如同鍋底,玉陽郡主也怒氣衝衝得指責傅介子。
傅介子道:“玉陽郡主,那日在樓蘭一槍沒有殺死你,不知現在傷好了沒有?”傅介子笑了下,又道:“那日在樓蘭,匈奴調兵五萬從車師攻來,與我漢朝敦煌地方駐軍一戰,落荒而逃,原來是到了烏孫地面上來耍威風。這二十年前,我漢朝屢次出剿匈奴,匈奴皆避而不戰,因為河西寬廣,匈奴以西無人攔截,我漢朝一時倒也無法消滅。如今匈奴不再進侵漢界,而對西域諸多壓迫,傅某一路前來,倒是聽到西域諸國不少的怨言呢。”
這時偃聞突然道:“漢使賊子不必巧辯,去年在樓蘭,因為我單于新逝,不得已退兵而已。這些年來,我大匈奴國自西以來,車師、龜茲、姑墨、鄯善、莎車諸國皆依我匈奴而存,我壺衍提單于年輕力壯,正是有為之年,說不定,過不了三五年,我與傅將軍還得在河東相見呢。”
傅介子哈哈笑道:“諸多國家,卻無一如烏孫般大國。”
眾人頓時一靜。
[工作忙了點兒。更得晚了,見諒則個~]
第六卷 解憂公主 第六節,晚宴之爭
這話的意思十分明顯,自然是將話題扯到了烏孫國對匈奴的態度上面,所有的人都靜下來等大昆彌說話,在烏孫國,除了匈奴公主一支有利益關係的人外,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服匈奴的壓迫,只是懾於匈奴強大的軍事實力不敢有所動作,此時皆看著大昆彌的態度,現在看來,匈奴在漢朝面來已經不再是一個對手,而且漢朝與烏孫國的關係不錯,如果有漢朝的幫助,那麼烏孫擺脫匈奴的壓迫就大有可能。
這個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撇開獨立的國格不說,僅在利益上面,烏孫的每個大戶都可以少出不少牛羊馬匹,也要受到不少匈奴兵的騷擾。在這方面,漢朝有著很大的優勢,漢朝對烏孫國的要求不過是提供一些馬匹,而且這些馬匹者是買的,不像匈奴是強取,漢朝只是與烏孫結盟,不像匈奴那樣要烏孫稱臣。
所有的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讓烏孫人摒棄對匈奴的怯意。畢竟漢朝與匈奴相比,在地域上佔著不利的地位。烏孫與漢朝中的中間有匈奴相隔,匈奴百年來的強橫印象實在是很難在幾年之內消除。
解憂公主聽傅介子提出這個問題,臉色微微變了一下,她沒有想到傅介子這麼快就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