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4/4 頁)
。。 9月。。 3日《人民日報》
斯特芬妮·貝內特
一九二八——
斯特芬妮·貝內特
一九二八——
本世紀。。 70年代後期,美國出現了一股婦女重返社會的浪潮,數以百萬計
的婦女在中斷學業和職業之後又重新邁入校門或加入勞動大軍。本篇就是貝
內特針對這一現象而在一次專題會議上的演講。著重抨擊了社會的傳統性別
觀念以及社會各界——教育、工商、家庭、同事——對婦女重返社會的態度;
認為正是這種種歧見,對婦女重返社會和爭取平等築起了一道道難以逾越的
障礙,造成了婦女地位的低下;強調要消除和克服這些障礙,除社會各界需
承擔起一定的職責外,關鍵還在於婦女自身。婦女必須自強、自信,正確認
識自身的價值,並勇敢地面對現實。整篇演講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分析深
刻,將社會各界對婦女復出的矛盾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婦女復出的前景與挑戰
1980年。。 3月。。 5日
今天,我們在這裡聚會,探討婦女復出問題。那麼,我們為之考慮和設
想的這種婦女是何許樣的人呢?我們的社會及其制度是如何看待她們的?而
旁人和她們自己的態度怎樣?誰有責任幫助以及何以幫助這種婦女?這就是
我此時此刻所想講的。
鑑於復出的婦女有著明顯的個人特徵,因此她們被冠之以種種稱呼:反
傳統大學生,成人大學生,超齡大學生,兼職僱員,職業母親等。不管叫法
如何,她們確實特徵明顯:年齡一般30以上;早就脫離教育和職業環境;已
經喪偶或離異,面臨個人及經濟上的窘境;子女業已上學或成年離家。
婦女決定復出的動機並不太容易解釋。然而現有的研究表明,無外乎兩
個經濟上的原因,二者居其一:一是出於個人或家庭的經濟原因而去進修、
接受培訓或重新加入勞動大軍;二是為了得到社會的尊重和維護自身的尊
嚴,也不排除由此獲得相應的收入。當然箇中還有其他原因。這些原因儘管
早已人所周知,但有些仍值得我們注意:投身工作能改善家庭環境;保持個
人愛好和戶外活動可增進同丈夫子女的關係;減少生育有助於更好撫育子
女;單身婦女人數趨於不斷增長;大規模的社會問題正在引起公眾的關注和
反響;如此等等。
對婦女復出的這些描述尚不全面,僅僅只是勾畫了一個大致輪廓。但是,
對這種現象的評價卻不能過於簡單化。婦女復出不再是孤立現象,也不再與
傳統的制度和社會結構毫無關聯。她們在教育、工商、政府及社會的規劃和
期望中是一支潛在的力量。所以,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審視一下社會各界對
婦女復出所持的態度和看法。
教育界對婦女重返校園是怎麼看的呢?
80年代和。。 90年代也許是美國高等教育的艱難時期。學校面臨著一系列
問題:入學人數減少;辦學經費不足;部分畢業生就職前景渺茫。因此,婦
女重返校園無疑給眾多學校帶來了一線希望。校方已經意識到,就過去的幾
年而言,“她們已經成為一種寶貴的學生來源,學校理應重新規劃招生活動,
使她們成為自己的學子。”數十萬婦女只要稍加引導便能重入校門,這無疑
有著一種巨大的吸引力,迫使高等學府去重新評判新生年齡限定在
18至
22
歲的傳統做法。光
1972年,就有
50萬
30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