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法,現在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理由。我知道一頭秀髮對於一個女孩子意味著什麼,但那只是虛榮心而已,我倒要看看剃光頭之後是不是還有很多男人在大街上回頭看我。我不認為自己長得有多麼漂亮,走在街上,我一般能夠立即融入人群當中,但別人卻總是誇我好看,我想知道沒有了頭髮之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有人說,波特曼對自己特別較真。她盡全力演好每一個角色,不想看到自己失敗。童星出道的她在任何階段都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更成熟,“一直想要快點長大,言行舉止都想要像大人一樣。”這也導致了波特曼時常逼著自己去完成與年齡不相符的事情,成了一個對自己要求苛刻的完美主義者。她曾說,最討厭自己的地方是對自己要求太高,“總想讓所有人都滿意”。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波特曼開始認識到“有時候能承認自己對某些東西的無知,也是美的。失敗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黑天鵝》中Nina對芭蕾的痴迷,對每一個角度、轉身、手臂伸展的完美的渴求,讓波特曼意識到,這種技術上的完美在表演上是達不到的。“演戲時,你描繪的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雜燴。所以完美就是不完美。你只能在混沌中去發現美。”
當很多童星出身的好萊塢明星頻頻登上花邊小報頭條時,波特曼卻始終保持著理智、正統的公眾形象。狗仔隊們費盡心思,也只拍到她牽著她的愛犬約克夏在散步的照片。她唯一一次“出格”的舉動,也不過是在2006年一期《週六夜現場》上與諧星安迪薩姆博格唱了一段饒舌而已。
波特曼出生於以色列耶路撒冷,3歲時跟隨父母定居紐約長島。從12歲出道起,波特曼便似乎很善於讓自己與好萊塢的陷阱和**保持距離。為了保護**,她改用祖母的“波特曼(也就是Portman)”代替自己原來的“赫許勒(也就是Hershlag)”作為姓氏。
波特曼並不缺乏選擇,與眾多渴望成名的演員不同的是,雖然《星球大戰》使她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但這位19歲女孩卻在好萊塢與哈佛的較量中選擇了後者。5年後,她順利拿到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學位證書。
“乖乖女”、“高智商女孩”、“好學的女孩”,是外界形容她時用得最多的詞,而“冷淡”或許是由這些詞派生出的對她最大的誤解。去年在翻拍2004年丹麥同名電影《兄弟》之前,導演吉姆謝里頓曾一度擔心波特曼會因為“思考得太多”,會在表演時放不開。波特曼在片中要扮演的是一個軍官的妻子和兩個孩子的母親。
事實證明,謝里頓的擔心是多餘的。“我正在見證娜塔莉從童星到成熟女性的轉變。她的見解非常成熟,絕不像琳賽洛翰等人。她比同齡人都要聰明。”謝里頓說道,“她的幽默源自頭腦。她非常聰明、滑稽,能讓你大笑不止,但她又不是那種和其他男人隨便一起喝酒的女孩。”
在影片拍攝期間,波特曼還充分展現了她的母性,拍片之餘,與扮演她兩個女兒的百莉瑪德森和泰勒吉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2歲就開始拍片的經歷讓波特曼懂得,拍片現場對一個孩子而言多麼令人畏懼。因此她常常帶兩個“女兒”參加烘焙派對,或在拍片之餘帶她們出去玩。
波特曼從不對外談論自己的私生活。媒體對她男友的猜測包括演員扎克布拉夫、蓋爾加西亞貝納爾、海登克里斯滕森、時裝設計師內森伯格,甚至包括音樂人Moby。“他們幾乎把所有和我合作過的男人都算上了。”波特曼調侃道,但她從不證實,也不否定這些猜測。
波特曼說,這個“好女孩”的形象是在出演《殺手萊昂》之後下意識地塑造起來的。影片中小女孩與中年殺手之間曖昧的感情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著名影評人羅伯特艾伯特在給予好評的同時,認為“影片其實沒必要牽連一個12歲的小女孩”。一些訪談節目也反覆批評影片“會對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響”。
這些言論和抨擊雖然並不針對波特曼本人,卻足以讓12歲的小女孩膽顫心驚,甚至還有人給她寄去恐嚇信。“我不想在12歲時就被當成性物件,所以選擇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波特曼說。1996年出演了《愛情尤物》後,進入青春期的波特曼拒絕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冰風暴》(李安)和《洛麗塔》裡幾個性早熟的角色,而是接下了喬治盧卡斯相對安全的《星球大戰》系列。
在波特曼的心底裡,她想成為像梅麗爾斯特里普那樣高貴優雅的人。“她是那樣優雅,優雅得不同尋常,卻沒有一個人把她作為性感的標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看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