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2/4 頁)
入了巨大的恐慌。這種恐慌逼迫列強各國更加團結,他們心裡清楚,列強之間的矛盾是利益大小的矛盾,而如今崛起的中華帝國是關係到民族存亡的生死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鑑於身存的危機,列強各國沒有後退的餘地。如今中華帝國已經強大到令人髮指,因此西方世界只能更加眾志成城對抗。
至於中華帝國為什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甦醒,成為一頭咆哮的雄獅,西方的史學家、軍事家、政客、經濟學家,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鑑於歷史上曾出現過蒙古大軍橫掃歐亞非的歷史,列強各國只能定性為可怕的黃禍即將要毀滅自由世界,他們認為中華帝國甚至比蒙古人還可怕,必須消滅這頭可怕的瘟神。
這次巴黎盟會,奧旬帝國是第一次加入,而美國國會全面透過戰爭法案,決定出兵東亞。美國人遊說美洲大陸,決定組建美洲盟軍參戰。美國政府首批出國部隊為5萬人,美洲盟軍其中為:墨西哥出兵3萬。巴西出兵2萬,阿根廷出兵1萬。其他小國家七湊八湊共一萬人。美國決定全力支援日本,並把日本作為對付中華帝國在東亞的第一個堡壘。
根據分析。列強各國一致認為,目前狀態下,中華帝國的軍隊,武器裝備先進,攻擊力強大,因此防禦是當前的主要戰略目標。列強各國商定,務必對中國大陸實施全面封鎖。用時間換空間,利用持久的戰爭拖垮中華帝國,繼而扼殺。列強各國下定決心。要利用戰爭手段,最後肢解中華帝國,要把中華帝國分成若干個小國,永遠不會對西方世界產生威脅。
這次巴黎盟會。列強各國考慮到在中國大陸作戰時。雖然聯軍眾多,但是一盤散沙,甚至各自為戰。鑑於這種弊端,以英國為首的各國首腦經過商討,進行了細緻的分工。日軍主要防守朝鮮半島和臺灣。以美國為首的美洲盟軍進入日本,利用海洋的天然屏障,建立穩固的防線,讓日本這條東亞最後防線堅不可摧。(本章節由網友上傳&nb)
英國由於有大量殖民地。需要大量兵力,因此它的陸軍部隊捉襟見肘、已經達到極限。英國人主要精力要防守印度大陸。因此英軍陸軍主要集中在印度。另外英國人的主要作戰力量集中在海上,因此,英國人的海上艦艇及作戰力量要達到聯軍的百分之70。
法國人在中國大陸損失慘重,造成法國國內怨聲載道。對此,法國人的主要任務是防守安南,另外法國人另一項任務就是全力支援俄軍作戰。
俄國在中國大陸同樣損失慘重,但是這點損失對於俄國人來說不疼不癢。雖然俄國沙皇進行了全國動員,但是在目前條件下,俄國不具備大舉進攻的能力。因此俄國集中大約300萬軍隊,主要防禦外蒙古,蔥嶺以東包括貝加爾湖,伊爾庫斯科地區,另外新疆地區,俄軍也駐防20萬兵力。
德國、奧旬帝國、義大利各出兵10萬、共30萬人馬進入中亞地區協防。日後條件成熟,他們可以從西部進入中國大陸反攻。其他小國出兵有限,傳統的海洋強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主要是出動海軍力量投入作戰。正所謂有人的出人,沒有能力出人的只好出錢。
4月中旬,日本列島正是櫻花爛漫的季節,東京灣沐浴在和熙的春風裡。放眼望去,東京灣湛藍的海面上停滿了大小聯軍戰艦。此時,一艘大型英國戰艦徐徐靠岸,停在東京灣軍用碼頭上。這艘排水量6000噸的大型戰艦,叫大不列顛號巡洋艦,是英國年初下水的新式戰艦,他的主炮口徑達到300毫米,眼下成為聯軍海軍的旗艦。
年初聯軍組建了太平洋艦隊,並集中了400多艘戰艦。分別駐防在朝鮮、日本、臺灣、菲律賓、關島、夏威夷等地區,並在海上對中國大陸實施全面封鎖。同時,英國、美國全面開動戰爭機器,開始大規模建造新式戰艦。在此推動下,其他海洋強國也上馬新式戰艦的建造計劃。西洋列強根據現代戰爭的需要,開始全力打造全鋼鐵戰艦,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對付中華帝國這個最可怕的敵人。
陽光明媚,春風送暖。碼頭上將星閃爍,顯然這些人在等待迎接客人。龐大的戰艦停靠碼頭,軍樂聲響起,戰艦的旋梯上同樣出現了一群將星閃爍的人。走在前面的一名將軍,身軀高達,元帥服筆挺,他戴著白手套品頻頻招手,神態自若。這名元帥是新上任的聯軍總司令、英國人漢若威。他的年齡大約50多歲,唇上的八字鬍雖然有些雜毛,但是很整齊彰顯出此人的威武。
跟在後面的是聯軍參謀長、美國人比爾,這傢伙臉頰消瘦,眼眶深陷,長著鷹鉤鼻子,顯得陰險狡詐。由於美國人全面參加戰爭,其龐大的經濟實力,成為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