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真是的,唉,剛才忙於想事竟然沒有注意到,真是失禮了。”說完搖頭謙疚的笑了笑。
三人相視一望,各自會意的一笑。
這時和成旭關係最為親密的冀欽文開口道:“剛才小侄三人看叔叔好像是在排兵佈陣,不知道是不是要發生什麼戰事了嗎?”(注:冀欽文乃婧康城主之子,成旭乃婧康總兵。城主:小城城主相當於今天的縣長,大一些城市的城主相當於今天的市長,李小心則相當於今天省長了。總兵卻只管軍務。)
“唉…”一聲長嘆,成旭雙目凝視著前方,片刻凝聚起精神,開口道:“千年前,始皇建國,一統炎黃大陸之後,有人勸始皇把大陸西岸的才句島也納入版圖。但當時政局初穩,百廢待興,那遙遠西岸的小島並沒有引起始皇的興趣,更何況當時才句島相當落後,用兩字‘蠻荒’足以概括。”稍緩一下精神,繼續道:“之後的諸位皇帝也都沒有再有這個想法,至太宗在位時(即一卷8章之高存豐),才句島南的野馬國派來使者通好,自稱臣子,當時太宗授於當時的野馬王‘親華慧王’印,並封使節官職。還賜予金、銀、絲綢、染料、珠寶等等貴重物品,遣使送至野馬。這是我大華第一次派使節出使才句。”
星木三人頭次聽說這等事情,不由一時聽得入了迷。怎麼從來都沒學過呢?
看了三人一眼,成旭再次長嘆一聲道:“以三位賢侄之輩,至今都未聞此事,真是我大華的悲哀。一直以來朝廷都認為此等小事不值一提,小小島國不屑一顧。是以直到今日我大華人只知唯我大華一統天下,而不知遼闊汪洋中有一孤島不是我大華的國土。”
這時星木想起玉璣前輩原來講述有關才句國的言談,當時雖未注意,此時想起不由插口問道:“成叔,我聽說過才句學我冶鐵之法,鑄造利器使海賊無故擾我國海岸之說,不知道這些是否屬實?”
“屬實,屬實啊。”成旭點頭,繼續說道:“今日,古院長囑咐我一定要跟你們三個好好談談,看來真是有先見之明啊。呵呵。”
三人聞聽之後,大有受寵若驚之感。
星木這時介面道:“成叔,繼續給我們講講吧。”
“好吧”,成旭應後,想了想繼續說道:“之後在閔家把持朝政之時,也不斷的和他們交往,甚至派使者去給才句島上的交戰幾方以上國身分調停爭端。順便給你們提一下,當時的才句島雖小卻也有十數個不同的政權,彼此間像我們大華統一之前一樣長年彼此征討,對於他們來說跟我們大華帝國修好並遣使朝貢,這樣他們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恩賜物品增加實力,還可以加大對島內各國的影響力。在以後的歲月,才句幾度政權更疊,親華者多,反之略少,直到我朝‘英明盛世’之時,才句才被其中一國統一,自稱才句國。當時才句對我大華極度謙卑,為學我大華先進知識文化多次遣使與我大華修好。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那時的遣使團成員組成十分複雜,除了必要的官員外,使團的成員有知乘船事(相當於船長)、造船都匠、船師、船匠、拖師、舵師、水手長、水手、射手、史生、卜部、音樂長、音聲生、玉生、鍛生、鑄生、手藝師等各行各業幾乎無所不包。還有不少留學生隨行,所以人員很多,初期每批大約有250人左右,後期達到500人左右,最多時竟高達600多人。雖然在往返途中經常遭到風暴舟毀人亡,但才句照常不斷派出遣華使者。”
說到這裡,成旭忽然問三人道:“你們聽了這些什麼感想?”
“我覺得,這些才句人,很有心,很勤奮。”冀欽文答道。
“是啊,他們為了提高本民族的水平為了求知,竟然不惜冒生命危險。我也很佩服他們。”夏飄雪也表示同意。
“這精神真的不錯,看來我們應該更加努力而不應自滿,不要被人超越才好。”星木也發言道。
“不錯,當時好多人都對他們這種精神所感動,歷代皇帝對他們也非常慷慨大方,把好多的知識文化無償的傳授給他們。但是,我們都錯了。”成旭的面上不由的閃現出一絲悲憤。
“隨著才句國勢的增強,近百年來,他們的態度越來越倨傲,對此,百年前,文宗皇帝聽從左丞相之策實行海禁。除了兩國間正常的朝貢外,民間不允許百姓私自出海,私通才句。這時,沿海一些以販運貨物去才句的商人和一些才句的貴族,開始偷偷的進行貿易以牟取暴利。但隨著海禁的政策越來越嚴格,他們從開始的偷偷貿易轉變成了一夥以暴力抗法的不法之徒,最後乾脆成了一幫海賊,打家劫舍無惡不作!”
“那我們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