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展品的薰陶下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近距離品味中華文明鳳凰涅磐的故事。那一件件還沾著泥土的文物,上面刻滿了歲月的痕跡和風霜的煎熬,它們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留給後代人們去考察和研究當時的風土人情世故。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某一種特色,它們是僅有的。三國的青瓷釉下彩盤口壺,隱約刻在上面的佛像是佛教與本土道教相互融合的時代資訊;東漢時的錯銀銅牛燈,已成為南京博物館的標誌,其美觀感與藝術性不容置疑,更可貴的在於它的實用性,既可照明,又不會給室內帶來汙染,還可以依靠防風罩使燈不被風吹滅,可想而知當時的中國人是多麼富有創新意識啊!
瀏覽歷史長卷,感受文化薰陶。這些幾千年前傳承至今的珍貴文物,“記載”著古老的歷史,那一件件做工細緻的陶器,原始的炊具,錯綜複雜的布條花紋,還有那古韻十足的衣服,確實讓我們很難想象得到古代人們的智慧。
博物館的氣氛是安靜祥和的,又像是特地為了歡迎遠道而來的文物“貴賓們”,我們都只是靜靜欣賞,心中的感慨,對美的讚歎,我們都記在心裡。畢竟,這般全盤托出的文物大展是少之又少的,我們只想儘量多的記住文物們的講述,記住長河般浩瀚深遠的歷史。
在觀賞過程中,我一直與文物進行心與心的對話。我止步在一幅帛畫前,這是一幅四川出土的帛畫,據悉它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那細緻入微的畫筆,若隱若現的畫面,極具中國特色的對稱美,無不讓我驚歎。講解員阿姨說這幅畫象徵著天上,人間和地獄,雖說聽起來有些迷信,但我聽見帛畫自己這樣解釋:在我這幅帛畫裡,有約定俗成的世俗觀念,有一直流傳至今的人情世故,畫的尺寸有限,但畫的意味是無限的,它要告訴人們的就是受難的人就像是在煉獄裡掙扎,在克服一切之後*幸福安定的天堂。我聽著帛畫的解釋,想著,這並非迷信,人的意志不正是這樣磨礪的嗎?這是信仰問題。於是,畫的深刻內涵在我得細細斟酌後終被讀懂,而它的感染力卻意猶未盡。
在眼光繚亂之時,一件獨具風格的文物吸引了我的眼球。這是隋唐時的鑲寶石金項鍊,在陝西省西郊李靜訓墓出土。這條項鍊的主人正是墓裡的人——李靜訓,出生貴族的李靜訓深得外祖母北周皇太后的喜愛,卻在9歲時不幸離世。這條金項鍊外觀精緻華麗,富麗堂皇,更象徵著當時貴族的雍容華貴。這條金項鍊還具有波斯藝術風格,確實是一件中外融合的結晶藝術品,連我們的外教老師也“good,good”讚歎不已。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博物館是載體的儲存房,在博物館裡用心去觀察每一件文物,在觀察中想象,在想象中領悟,在領悟後聆聽歷史的迴響。
我喜愛中國的文物,就想我愛中國的歷史。因為它能告訴我,我生長的地方在很久以前是怎樣的,讓我們新一代繼續將這份悠久而古老的歷史發揚光大。
………【第十五章 並非空白】………
一個人突然走了。離開了。
就如同碳酸鈉晶體在瞬間風化。水分子開始做著無規則運動,細小的白色粉末隨風而散。不留痕跡。只是留下的人,還在張望。茫然而不知所措。
我似乎從來就沒有設想過生活中會突然地就少了一個人。儘管我是熱愛幻想的雙魚座,儘管那個人已經真實地離開了,但我仍然不願去想。因而我只能留在原地等待。像初生的小獸一樣伏在地上觀望著新的世界。
那天中午電話鈴響,來電顯示是一個陌生的城市。
“我到了。”
“你還沒有跟我說‘我走了’,怎麼能就‘到了’呢?”
“對不起。我怕我會哭。”
我分明已經聽出電話裡沙啞的聲音並非磁場干擾。
“……”
可怕的沉默。
電話被結束通話。十八秒。僅僅十八秒的道別。突兀得就像文章的開頭那樣。留下的,只剩下一臉冰冷的鹹鹹液體。竟有了一種“人成各,今非昨”的悲涼傷感。
朋友說:“日子還是要過的。”
我關起門來在房間裡聽狂傲的重金屬,和著窗外電閃雷鳴以及那極其憤怒的傾盆大雨。光著**的腳,灰塵以一種絕不溶於水的姿態無奈地粘滿腳底。空調的冷風固執地吹乾了腿上的水滴,我感覺得到汗毛被冷風吹倒。這並不是一個需要開空調的天氣。我感覺世界似乎在瞬間只剩下我一個人,但地球仍然在自轉公轉,時間仍然在從容地流逝,日子依然要過。
只是少了一個人,日子還是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