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張旭左手邊的姓趙的同志,忍不住長長地吐出口氣:“這位佚名先生真是大才,我現在都快養成毛病了,要有三天不讀先生的文章,身上就跟長了草一樣,怎麼都不自在。”
眼下時局不好,清廷的勢力還很大,董婉寫一些敏感文章,大部分都是佚名。
姓趙的同志是個中年人,現在坐著知縣的位置,平日裡忙得很,以前他還是日知會成員的時候,可很少參加會議,沒辦法,實在很難次次都找到空閒時間。
但這些日子即便再忙,每次讀書會還是非參加不可。
在座的以前都是日新會的成員,張旭也是,自從張旭去了一趟東北,從東北迴來,就對日新會的活動有些意見,等他把自己的族弟扔給董婉,又被張嵐偷渡過來的那些手抄本洗腦,就更覺得現在所謂的日新會,太過幼稚,實在不成熟,偏偏還爭權奪利,成員身份複雜,可謂魚龍混雜。
奈何他即便是指出這些,大部分人也不肯搭理他。
那些會黨,固然有真英雄,可還是有很多都是烏合之眾,為了錢權而來。
和這些人一起為謀求一個嶄新的中國而奮鬥,就像董先生說的,那恐怕事倍功半,不大可能。
張旭也做過很多努力,但在努力失效之後,他就不大參加日新會的活動,到是聯合了一部分和他有同樣想法的同志,離開日新會,組成了秘密的讀書會。
這個讀書會其實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革命組織,雖然大家也探討國家未來的道路,也都提出了反清口號,但現階段的主要任務,還是讀書,還是學習。
幾乎可以說是漫長的時間過去,張旭讀了族弟送來的,董先生的手抄本之後,終於認為,也許他已經看清楚了一點兒未來的道路,有了奮鬥目標,他想成立一個政黨,聯合所有有共同理想的戰友同志們,做一些自己必須要做的事。
他身邊如今集結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數量不小,雖然比不上別的一些團體成員動不動就數萬人,甚至十數萬人,可他們的根基其實比那些人紮實。
“對了,上個月,張嵐送來也是先生寫的新兵訓練手冊,諜報人員須知兩本小冊子,咱們的印刷作坊最近總不大對勁,好像暴露了,我都不敢拿去印刷,還得是老規矩,大家自己動手抄錄。”
趙同志低聲道,“回去之後,各村的民兵大隊,都按照新兵訓練手冊上訓練,我看這東西簡單實用,比咱們自己瞎折騰要強得多。”
張旭也點了頭。
在這些人裡,只有他一個是當兵的出身,最有發言權。
“就按照這個訓練。”
還有那個諜報人員須知,張旭覺得他們都要懂,他們這些人,在清廷內部攪風攪雨,最好是在羽翼豐滿之前,不要引起清廷的注意,不要招來圍剿。
一行人說了會兒話,低聲開始商量起各個村子的情況,外面忽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
張旭的臉色都變了:“又是雨天,恐怕堤壩堅持不了多久了,咱們的船,糧食,還有人手,都準備得怎麼樣?”
“放心。”
負責後勤準備的小廖看了眼手裡的本子,面上雖然有些愁緒,到還能鎮定自若。
“京城董先生的善堂,上個月就在採買糧食,已經陸陸續續運送過來,咱們自己籌集到的款子,也大部分買了糧食、食鹽、藥材,不說絕對夠用,堅持幾個月還行。”
“從去年起,湖南這邊的糧價簡直一天一個樣子,那些官僚們都瘋了,一個個不要命。”
張旭想起糧價,忽然把目光落在桌子上的手抄本上面,“現在,咱們這邊的主要矛盾,應該就是饑民和官僚豪紳的階級矛盾了,且不可調和。”
說起這個,到有人想起件事兒來。
“……前陣子,東京來了個人,四處串聯,聯絡本地的會黨,也找到我們這兒,只是那會兒大家忙著學習,忙著蒐集糧食,忙著組織民眾大練兵,誰都沒太在意。”
說起來,他們這幫同志們還真有幾個出身不錯,還有幾個正經科舉出身,花錢在清廷謀個缺不算特別困難,在本地藉著剿匪的名義,建幾個特別的民團,那也是再簡單不過,記得他們讀的手抄本里,不止一次出現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字眼,可想而知,武力有多麼重要!
一直談到深夜,外面的雨還是不停,張旭把來送手抄本的聯絡員小孫打發回京,雖然小孫特別想留下來:“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上課記筆記,把佚名先生講的東西都記錄下來,千萬別漏掉,我們身在千里之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