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頁)
“老師怎麼教你的,你就怎麼教他們,這些人服從命令慣了,又能吃苦耐勞,從不抱怨,你哪找這麼好的學生去,先看看我怎麼教的。”李冬雷低聲說著便走向適合學習武技的那一大隊人。
“我們這個世界,自武技出現至今已經近萬年了,萬年來各種鬥氣路線都有,但都只為一個目的,就是哪種鬥氣路線能更快的提升級別,就研究那一種,對於武技的其他要點都不在乎。只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不同鬥氣級別的高手所產生的實力差距實在太明顯,而鬥氣的研究又簡單易懂一些,以致各武技大師們忽略了戰鬥的其他方面。我要教你們的是全方位的武技,萬軍刀法,當年我的家鄉一位超級強者憑藉這套刀法於百萬軍中取人首級,如入無人之境,那是騎兵最厲害的武技,大規模使用組成萬軍刀陣更是無人能敵。”李冬雷早就想好了,他要組建的是騎兵,不然也不會要馬,至於武技,大規模騎兵所適用的武技,當年他自創武功,只研究過萬軍刀法。也不給下面的人解釋誰是那位無敵將軍,直接說下去。
下面的人都期待的看著李冬雷,對於他們而言,現在接觸的東西都是這麼的新奇而充滿希望。
李冬雷接著說:“我現在來講講武技。武技,激烈而多變,要想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有效地制服對手,必須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技術、戰術、心理、方位、戰、機等10個方面下功夫。這十個方面是相互聯絡緊密配合、協調一致的。
第一速度,速度是指人體的快速運動能力。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完成某一動作或透過一定的距離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內容:即快速透過某距離的能力,稱移動速度;對各種突發情況的快速反應能力,稱為反應速度;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稱為動作速度。武技對速度的要求突出在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上,其速度的快慢是取勝的關鍵因素。在實戰時,不論拳打還是腳踢,都要動作快速、迅疾,以快來攻擊對方無防備或薄弱的部位,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先發制人”的目的。
第一百一十三集 武技十法
第二力量,力量是指人奮力出招所表現出力的效應的能力。應當注意的是“力量”和“力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力道”是運用力量的一種能力,是透過苦練而獲得的一種用力技巧。在武技中它有明暗、剛柔、虛實、輕重、快慢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力量不等於會力道。比如說一個普通人用肩挑數十公斤的重擔,行走較遠的路程,可算是很有力量了,但是如果讓他踢一腳就未必有多利害,這是因為他沒有掌握運動力量的技巧,不善於用力道對敵。在戰鬥中力量大小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攻防力量大者,威力也大,擊中對方的效果也顯著。所謂“一力降十會”就是這個道理。力量又可分為靜力性力量和動力性力量兩種。靜力性力量主要作用是使人體維持或固定在一定的位置和姿勢,而無明顯位移。動力性力量,是人身ti產生明顯的位移運動,使人體和武器產生更快的速度,其發力特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快的速度攻擊,這種力也叫“爆發力”、“寸勁”。我以後在訓練你們時,主要練的就是“爆發力”。
第三耐力,耐力是指人體持久戰鬥的能力。在戰鬥中,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搏鬥,沒有充分的體力和耐力是不能適應緊張而激烈的戰鬥的。戰鬥中所需要的耐力主要是力量耐力。因為它不僅要求能長時間的快速有力的出招,而且還要求每一個進攻動作都很有力量。一般來說鬥氣的濃郁程度對耐力的影響最大,一個人的級別越高,鬥氣越濃郁,這無可否認,但是鬥氣的濃郁程度絕不僅僅只有等級能決定。
第四柔韌,柔韌,是指人體各部位的彈性與伸展性。在戰鬥中,柔韌性好,可加大動作的幅度和力度,所謂“一寸長,一寸強”,能更好地發揮動作的威力。同時柔韌性強了,戰士的抗大能力也就變強,這就是平時所有的防禦力。
第五靈敏,靈敏,是指快速、準確、協調地完成動作的能力。它是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的整體反映。反應能力又可分為接受能力和變換能力。“接受能力”是指對對方的攻擊,能迅速及時的作出相應反應的能力;“變換能力”是指在接受能力之後,及時進行自身變換動作的能力。靈敏性的好壞與掌握戰鬥技巧的多少和熟練程度有很大關係。身ti的疲憊程度對靈敏性有很大影響。此外,靈敏性和心理狀態及情緒的穩定性也有一定關係。這是一種綜合素質,無一定的標準反映其好壞,然而在攻防格鬥中卻處處都有表現,也是所謂的劍術、功法優劣的核心點,大陸對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