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式三個環節中的第一步。
自從第一眼看過這個男孩,他就深深地留在了楊傳簫的記憶中。
那天清晨,細雨濛濛。楊傳簫正在書房寫書法,聽見有人敲門,開門看見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大媽領著個小男孩。第一眼看到這個男孩時,楊傳簫目光不由停在他身上,男孩髮型簡捷,是標準的刺頭小短寸,邊邊角角剪得很有型。兩道淺眉成半圓形自然舒展,鼻樑骨根部略微低平,這兩官的不顯山,不露水,襯托出一雙精氣十足的“黑葡萄”。楊傳簫開門後,小男孩就不停地左顧右盼,觀察著周圍環境。
“您是楊師父吧?”老大媽問。
“是我。”
“楊師父,我是特意帶孫子來拜師學藝的,聽說華山派又到了大選期,我想讓孩子來試試。”老大媽滿臉笑容。“打我小時就知道有這個儀式,不過以前只是聽聽而已。可最近這段日子,我親眼看見周圍不少孩子上山應選,真是和原先不一樣了。我看我這小孫子年齡符合要求,忍不住就把他帶過來了。”說完,晃了晃男孩的胳膊:“快,叫楊師父。”
小男孩正在好奇周圍的新鮮事物,聽見奶奶的吩咐,看了一眼楊傳簫,立刻表現出第一次見生人的不好意思,側過身雙手拽著奶奶的手臂,不住往她身邊依附。
“叫楊師父啊,快。”奶奶低頭勸道。
話音剛落,小男孩轉身面向楊傳簫,一臉童真無邪大聲說:“楊師父好!”好字拉的有些長,一聽就是小孩的叫法。楊傳簫點了點頭,把兩人往裡面讓。奶奶仰起頭仔細瞧了瞧上方刻有“華山派”正楷金字的牌匾,邁過門檻,跟了進去。
踏上一段鵝卵石鋪成的小路,路左一座桃花石穩穩矗立著,上面刻有行書“福”字。沿路左轉繼續前行,剛走十餘步,便要向右拐。庭院植被叢生,清香綠色氣息一路飄來。樹木間,不時有鳥兒飛落駐足,歡聲鳴叫。路右一塊空地上,四四方方花飾雕刻的漢白玉大理石底座上,擺放著同樣材質,古時用來觀測時刻的日晷。鋼製晷針垂直穿過圓盤面,此時,陽光明媚,盤面上的指標陰影清晰可見。三人一行走完庭院小徑,迎面是三間古色古香的建築。
楊傳簫轉過身說:“路左這兩間是會客廳和書房,路右這間是臥室,來,請進。”
奶奶笑著跟了上去,小男孩緊倒小碎步,一眨眼,先進了屋,奶奶在後面說:“這孩子,走路老跟小跑似的,我可追不了。”
雙雙落座,楊傳簫簡單介紹了一下招募淵源:“老人家,我想您也略知一二,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創立於東漢,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我華山派屬道教一大派系。道教起身於對自然的崇拜和治病救人,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現象,發展至今,現代道教教義在原先基礎上有了更深層次的遞進,主張順應社會發展潮流,遵守和諧自然的發展規律,人人平等,反對奢侈浪費和積德行善。傳人弟子就是未來的掌門人,要肩負起延續和發展道教華山派教義的重任,到現在是第29代。”
奶奶聽完回道:“我也是特別看重華山派的名望,知道了就想試一試,不然怪遺憾的,而且聽別人說,現在的宗教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樣,已經古今結合了是不是楊師父?”
“嗯,正如您所說,當代華山派道教文化已很好地融入現實生活中。近幾代傳任弟子的錄取與培養制度也體現了這一點。只是,唯應徵者僅限5歲男童這一硬性條件從未更改。入選程式分三步,所有透過面試的孩子將在同一天進行筆試,筆試前五名的孩子選出後,他們要集體在這裡生活一個月,我會透過這段時間對他們言行的觀察,最終從五人中敲定一名孩子當選華山派第29代傳任弟子。傳任弟子學齡前的一年由我親自調教,主要是給孩子做好引導,為入學打下良好基礎。學齡期,會在道教協會指定的附屬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完成所有教育課程,自然,道教所涉及的相關課程也被列入必修課,學校將由淺入深系統講述道教知識,逐步讓孩子認知自己的使命,領悟其中的真諦。所有學業完成後,傳任弟子將回到華山接管掌門人職位,在弘揚我華山派精神同時,要與各門派精誠合作,攜手研發道教不同學說更深層次理論,吸納眾家所長,為道教未來之路續寫新的篇章。能否做到這些,就要看這名傳任弟子的悟性和品質。我不妨直說,進入這個門,路會走的很艱苦,一定要有心裡準備。如果安於現狀,毫無遠志,到頭來只能是一場空。”
奶奶笑著回道:“我都明白,我這兒肯定是沒問題。”笑了一聲繼續說:“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